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时政 > 正文

这样解读七月份的中国片面吗?

更新时间:2015-09-04 12:05:00  |  来源: 尚道社会研究所

“上海地方,为商贾麇集之区,中外杂处,人烟稠密,轮舶往来,百货输转,加以苏扬各地之烟花,亦都图上海富商大贾之多,一时买棹而来,环聚于四马路一带,高张艳帜,炫异争奇。”这是晚清谴责小说《20年目睹之怪现状》开篇第一句话,略去期间具体地名,来形容今日之中国,竟也十分贴切。
这个七月很不平静,从民间扰攘的邪淫荒诞到庙堂之上的狂风骤雨,数不清的乱象从中国的角角落落里冒出来,而且演绎得分外生龙活虎。中国似乎是更加开放了,自上而下的肆无忌惮让许多故纸堆中的丑恶又沉渣泛起,对于这些重新改头换面出现的“牛鬼蛇神”,抨击和揭露有时候几乎不痛不痒,许多以道德底线和做人下限为主轴的狂欢甚至成为了人们的生活主题
令计划被双开了,“大师”王林被抓了,优衣库的试衣间被玩坏了,花木兰被恶搞了,《道士下山》被讨伐了……这些不过是七月中国的一景,很快便会淡出人们的记忆,但这些事件背后却折射出中国庞大躯体上的点点污斑。捉弄、嘲讽、贪赃、迷信、无知,部分人以此为乐甚而是以此为荣,诚如作者吴趼人的悲哀一叹“风流云散怪现状收场”,愈发丰富多彩的中国也为丑恶孕育了成长的温室。

大胆的裸露身体已经不再能引发人们的羞耻感了,现在流行的是将床帏之事撩开来给人看。上个月故宫裸拍流传一时,当事人对指责却不以为然,大谈自己的艺术高度不能为世人所了解,给当代艺术又添加了一条不堪的注脚。一波未平,一波又起,7月份的优衣库视频再次让舆论炸开锅,事件中一系列的反转和被反转看得人们眼花缭乱,而说到底目光的焦点终究离不开画面中那白花花的肉体以及一丝悄悄藏起来的羡慕嫉妒恨。
《说文解字》说“耻”即是“辱”,“辱”是行为,“耻”是被行为之后的感受。所以不觉耻正是因为对辱无动于衷,人们被冒犯惯了,以至于麻木不仁,把别人的衣服扒开看个精光没什么稀奇了,随处可见的车展和一大批所谓的艺术家都在夜以继日的满足着人们的这种需求,但窥视别人繁衍后代仍然是件稀奇事,于是各样的“事件”、各样的“门”应运而生了,等而下者最多带着些汗味,高端者如优衣库事件则还带着扑面而来的铜臭味。
说教人生观像是老学究才会干的事情,但老学究们往往是有点羞耻感的,万里寿活九十九,中共降半旗以致敬,反观令计划,不仅丢了为官的德行,“君子不党”这点羞耻感也被他抛在一旁,终成为其政治生命的陪葬品,夫妻入彀,独子归西,人之极悲恐怕莫过于此了。
有人辩驳道,现在是一个包容的社会,人生观多种多样,拍视频没什么错,不应该的是传播者。不错,包容是一个多么有人文情怀的词语,许多勾当拜它所赐都得以摇身变化,吃香喝辣。拍视频固然没错,但拍什么、在哪拍、以什么意图拍却都是该仔细商榷的地方,我们并不反对大方的表现自己,但这种表现是否应该有个度呢?就像明星伊能静在事件发生后,并未去仔细思辨事情的对错,反而一如既往披着女性主义的外衣对读者大灌鸡汤,“女人活在世界上,感性、坚强又脆弱,我们本该互相扶持,彼此照亮,一起成长。”于是看客们在屏幕前眼泪汪汪的被感动,然后心满意足的模糊是非,却丝毫不觉这碗鸡汤并不能让他(她)们更加感性、坚强又虚弱,而只会在解构自身价值的泥潭里越陷越深。
环环相扣,伊能静这样的“公知”“大V”们的粉丝蹭蹭见涨,民众们的价值观却在他们的带领下越来越往下“出溜”,以国为耻,以正义为耻,以事实为耻,却以真正的耻为荣,他们在解构中欢乐了,苦果只能留给后人来吞。



近来,中国的舆论场跟朋友圈都被“大师”王林刷爆了,一个不高明的神棍几乎把中国政商文娱的熟面孔都一网打尽,那些平日里普通人难以企及的明星大腕们在“大师”王林身边笑得拘谨而灿烂,一个个好像都找到了自己生命的导师。
事实上,这些明星大腕们从来都不是在自己原来圈子中打拼的“模范员工”,他们早已经溢出了各自身份所代表的的范畴,他们是中国社会总体意义上的精英,都有着复杂的面相。马云不仅仅是个商人,他还要做社会活动家、要做文化名人、要青史留名;赵薇不仅仅是个演艺明星,她还是个投资家、要做一个有信仰的人;至于在每位倒台的大师背后都出现的王菲,作家沈河西就更说得明白,类似王菲这样的人已经不是单纯的音乐人了,他们变成了文化偶像、文化现象,甚至是一种宗教,是全方位360度无死角地契合今天小资文青们的癖好的一座丰碑。
愚这个字在王林事件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自觉的“愚”、不自觉的“愚”、看似高冷中肯的“愚”、人云亦云的“愚”。沈河西说,对今天中国的中产和新富来说,诗与哲学作为遮羞布已经不足以用来掩盖他们日渐松弛垮塌的肚皮和日益匮乏的想象力,各类宗教正在成为富豪们的新宠,成为中产阶级新的精神鸦片,在潘石屹信仰巴哈伊教之前,大部分中国人对这个不知发源于哪块大陆的奇异宗教还没有概念。而一方面你看到王菲、赵薇们吃斋念佛,一方面你又看到她们积极投资楼市,成为集文化名人、娱乐名人、慈善名人于一身的新资本家。
及后,精英们被敲到痛处,财经作家吴晓波大谈跟王林合影的人不该被嘲笑,颇以教育口吻说道“一个国家的智力底线,是社会的宽容能力和理性判断力。如果,各个阶层的人士,日夜以互相诋毁、嘲弄为乐事,以撕裂、对立为目标,以在思维的烂泥潭里缠斗为欢,那么,这才是一个真正的智商很低、缺乏安全感、缺乏最基本的科学常识的下流社会。”悲哉,巧言令色一至于此,夫复何言。
精英们面对王林心悦诚服的展示愚蠢,然而在被批评的时候却把偷换概念的把戏玩的异常纯熟,一个国家的智力底线、宽容能力和理性判断力跟王林这样的江湖骗子有什么关系?以其观点出发,一切迷信于是也合理了,打着对未知保持敬畏的旗子挂羊头卖狗肉,将科学和常识弃之如敝帚。马云便是此中高手,他的话极有哲理性,几乎让人忘了这是在狡辩,“好奇心让人受益。人类很容易以自己有限的科学知识去自以为是的判断世界。科学不是真理,科学是用来证明真理的。过度的沉溺信仰和迷失信仰都是迷信,今天我们是后者。永保好奇。”说的多么对,但对的多么没有意义,能把王林拙劣的骗术这样包装,只能说马云真是下了功夫。

最近引爆舆论场的还不止是“大师”王林,喜剧演员贾玲和导演陈凯歌同样被推上了风口浪尖。在娱乐节目《欢乐喜剧人》中,贾玲将花木兰塑造成一个贪吃、不孝、胸无大志、贪生怕死的傻妞形象,用惯常的解构历史人物的手法来博取喜剧效果,殊不知一石激起千层浪,很快引发社会上的口诛笔伐。陈凯歌亦因类似原因中枪,在电影《道士下山》中,出现了道士偷窥女人、向和尚祈求赎罪等画面,同样引发了部分道教界人士的不满和社会上的热烈讨论。


不管事件本身是什么内容,在这个包罗万象的时代,不出所料,很快便有据理力争的两方出现,各自为自己的观点摇旗呐喊,支持贾玲和陈凯歌的人主要说艺术需要自由和宽容,而批评他俩的人则称艺术同样需要敬畏和尺度。字面来看,双方都没错,但深究起来,双方却又都错了,都错在一个“昧”上,昧者,头脑糊涂,偏听偏信
在7月22日,陆媒的一篇文章以与贾玲同台的另一个节目《小偷在哪儿》大受欢迎举例,文章称,为好作品欢呼的观众,应该也不会让伪劣产品招摇过市。那种以“木兰啃烧鸡”续接“唧唧复唧唧”的所谓戏谑,那种看到军营肌肉男而躁动流鼻血的所谓幽默,难言内涵,甚至流于低俗,不被认同也是必然。不管是网友的嘲讽还是舆论的施压,都可以理解成观众对作品质量的判断——正如他们把最高分贝的掌声献给了《小偷在哪儿》。文章亦中肯的指出,不用担心贾玲的花木兰会消解我们的文化符号、颠覆我们的集体记忆。没有内涵的作品,哪怕能惹人发笑,也不会有长久的生命力,而只是蚊子的嗡嗡声而已。可以有严肃的文化批评,但只有更多地鼓励创造、鼓励创新,才能让花木兰更丰富——这本来就是众口相传中“层积”而来的形象。眼看着迪斯尼改编了花木兰、创造了功夫熊猫,大家不着急吗?再看看有着无数版本的《哈姆雷特》,看看不断被翻拍的《西游记》,不也正说明“创造是活力之源”吗?
诚然,对于历史的描绘和翻拍从来就不是人们所反对的地方,不然,许多的经典剧目怎么会产生,观众更在意的是,创作者在作品中展现了怎样的艺术能力和内涵,把低俗当成全部的作品终究也不过是一时的笑闹。事实上,作为达成喜剧效果的一个手段,解构既成人物并不是一个新鲜发明,许多优秀作品的成功之处便是出于其对于历史、对于过去的成功解构,但需要注意的是,这种解构需要相当的技巧,过之则辱,失之则薄,解构历史的前提是尊重历史,当你自作聪明地把历史踩在脚下,便勿怪人们冷眼来观
应该这样说,贾玲不是错了,而是失误了,是“昧”,是她过高地估计了自己的艺术创造力,过低地判断了人们对于将历史荒诞化的容忍力,有人把《大话西游》等电影拿来比较说事,却不知这已是望文生义,不足为据了。
贾玲现象不是个别,及至中国的文艺影视界都浮现出同样的特质,历史真相被由轻到重不断消解,历史人物被由外到内不断恶搞,自然的,有人为之痛心疾首,也有人为之鼓掌欢腾。所谓昧也,足叫人不能成事,失去大义。(转自新浪博客时政中国)
 

相关搜索:中国月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