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时政 > 正文

寒竹、何建宗:香港住房、教育留下的难题,林郑怎么解决

更新时间:2017-04-12 15:59:47  |  来源: 观察者网

寒竹、何建宗:香港住房、教育留下的难题,林郑月娥怎么解?


【3月27日“观天下讲坛”第2期特邀两位香港问题研究专家寒竹、何建宗对谈“特首选举与香港的未来”。关于香港特首选举,观察者网此前已先后推出《曾俊华看似更擅长选举,为何赢的是林郑月娥》《林郑月娥的胜选是“一国两制”的胜利》两篇文章。本文为两位专家针对香港住房、教育以及未来经济发展的精彩解读,以飨读者。

主持人:针对香港特首选举,刚才两位老师都给出了自己的分析和判断。接下来就香港经济、教育、房价等方面的问题,想听听两位老师的看法。

寒竹:经济问题涉及面广,我们放到最后讲。先讲两个具体的问题比较有效。第一住房问题,第二教育问题。林郑月娥以前是发展局局长,她当特首以后必须面对这些问题。

香港的房价收入比在全世界是数一数二,大家都很清楚。香港房价高的原因有很多,土地供应太少是一个重要原因。但香港不是没有土地,香港有1104多平方公里的土地,目前能够开发出来的只有260平方公里左右。按照1844年港英政府颁布的《良好秩序及洁净条例》,500平方公里“香港郊野公园”是不能开发的。除此之外,还有300平方公里的土地因为各种因素难以开发。

过去香港主要通过填海的方式开发土地,很多人以破坏环境和资源为理由,反对开发剩下的300平方公里。就此,有人反驳说实际上填海造成的环境问题并不比其他开发方式小多少。也有人说山地不能开发,但是放眼全世界,美国旧金山是山地,重庆就更不要说了,不照样开发得很好吗,所以其实这些都不是阻挠开发的理由,300平方公里的土地得不到开发跟地产商囤积土地有很大关系。

在香港,大地产商基本上是支持港府的,但过去几届政府推行土地开发时,又受到大地产商的制约,这可以说是一个悖论。香港要解决住房问题就一定要开发新土地,林郑月娥也讲了怎么才能让更多人买得起房子,就是要开发土地。我想听何先生介绍一下,有没有什么办法能让更多土地开发出来?

何建宗:香港情况很特殊,首先山地偏多,平地少,但是平地很大部分没有被开发出来。梁振英五年前提到一个数据,香港已发展土地26%,但是住人的只有7%,700万人居住在7%的土地上,由此可以推算出我们每多开发1%的土地,就可以多容纳100万人。

香港“蜂窝式”密集的住宅

香港平地相对缺乏,但也不是没有可发展的土地,土地开发这方面有很多关卡和程序,城市规划制度基本上对每一块土地的用途都做了规定,比如一片住宅土地的密度、高度都被定得比较死。

很多人提议开发郊野公园,我个人觉得会吃力不讨好,事倍而功半。我们很多土地是在开发商的手上,但是这些农地不能转成住宅地,有两个原因。第一,香港城市规划不允许,开发之前还要申请改规划。第二,即便规划改了,还要跟政府谈补地价。

因为一直以来政府要求补的地价都比较高,因此开发商囤积了很多农地,这些农地既不用来种地也不能发展,很多时候变成所谓的“棕地”,例如废车场和货柜车场,规划混乱。怎么能够开发或者释放这些土地潜能,其实是很重要的。现在不止私人房子土地不够,公屋廉租房土地也不够。林郑月娥曾经提过考虑以公私营合作的方式来开发土地,让开发商帮政府建廉租房。这些都是可供选择的办法。

在其他一些老旧的、需要重建的地方,不同的土地开发方式会带来不同的矛盾和问题。林郑月娥一上任要做的就是搞一个专责小组,希望借此汇集相关利益群体的意见,共同商讨土地开发方式,比如填海、私人土地储备、市区重建以及已经被破坏的农地怎么恢复等问题,大家坐下来把这些问题定一个先后顺序,希望可以凝聚共识。

关于发展农地,过去有很多农民不愿意搬走,社会运动分子也去鼓动他们,有人会宣传说政府和开发商联手,让农民无地可种,扼杀了农业。我个人觉得更可能是因为现在法律规定的赔偿金额不髙,这些人觉得不能够分享发展成果,所以就反对。其实,这些农民的居住环境普遍比较差,如果换做是你,拆迁后有更好的房子可以住,你还会愿意一辈子住破烂的旧房子吗?

寒竹:提一个技术性问题,现在香港政府拆迁土地赔偿金是按照什么标准?

何建宗:这个比较复杂。如果是私人开发商的重建项目,要收购一栋楼,如果有80%的住户愿意卖,剩下的20%也一定得卖。政府的市区重建局给出的价码则更优厚,业主可以买七年楼龄的房屋。譬如那个地段的老房子价值5、6万一平米,新房可能卖15万一平米,7年房龄的10万一平米,市区重建局就给你10万一平米收购。实际上,这个条件是比较优厚,但是还有很多人反对,因为每一个人都想要更多。

大家有一个印象,香港人买不起房子。这个概念是什么意思?香港超过50%的房屋是政府提供的,其中40%是政府廉租房,10%多是政府低价卖出去。政府以60%的售价卖给你,你5年以内不能卖;5年以后可以卖,但是卖的钱要跟政府分红,你只能拿60%,40%是归政府,这是居屋。

30%的香港人住的是自己拥有的私人房子,属于相对富裕的,多于10%的人选择租房子。香港房价太贵,很多人觉得这是个很大的问题,其实也可以说只是局部的问题,但局部不等于不重要。有些租来的房子条件很差,解决办法是帮他们搬进廉租房,但问题是怎么帮助他们,同时又不要让房价大跌。房价大跌有50%的人会受影响,包括超过30%的私人业主和10%左右的居屋业主。

我觉得目前的一个关键问题是政府是否要帮忙那些刚需买房者。比如年轻人结婚需要买房,但房价涨得太高,很多父母要给孩子拿首付。林郑月娥提出建议首次置业的房子,可以给一些补贴。

寒竹:好,接下来我想再讲一下教育问题。教育确实是个大问题,香港最大的问题是代际出现差别。97年以后出生的年轻人怀念港英时代,去中国化程度超过了上一辈人,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教育的失误。正如我一个朋友所说,97年回归时新的特区政府没有清算殖民地文化和教育系统造成了今天这样的局面。

这次我注意到曾俊华讲要把中国历史教育放到初中必修课里,所以说,很显然这个问题是当前香港教育的一个重要问题。在香港60年代,中国历史和语文、数学、科学几门课都是必修的。但是1993的教育改革,将历史科设为“人文与社会科目”中的五个子学科之一,中国历史这门必修课被放到了社会科学的大学科里,学校可选择是否开设。1997年香港回归中国,但特区政府并没有对港英时代遗留下来的学校授课课程进行改革。

2000年,董建华任特首时做了一个教育改革,历史科与中国历史科被分入“个人、社会及人文教育”这个大类,但大类中并没有具体科目和课程,只有很模糊的六个类别。

2002年,香港特区政府推出《基础教育课程指引》,规定中国历史及文化教学要低于四分之一,但并未规定中国历史为学生必考。所以,到目前为止,香港的中学虽然有中国历史这门课,但是报读的不多,学生并不需要应付公开考试,考试的指挥棒没有了,学生们自然是如果不考就不学,于是这批成长起来的年轻人对中华文化就越来越淡漠。怎么让中国历史这门课重新进入必修,不知道未来特区政府有什么考虑。

何建宗:曾俊华和林郑月娥都承诺要将中史教育列入必修课。在过去十几年,香港教育改革的重点是把西方一些教育改革概念放到香港,基本主张就是下放权力。本来政府拥有课程设置权,现在变成只是给一个大概的教育目标和指引,当然课本是有的,不过还靠学校和老师自己准备教材,这个不能说是错的,但是刚刚从殖民地回归祖国,一些重要的概念如“一国两制”、“基本法”都没有好好给学生们进行普及教育,这是有问题的。

现在通识教育是必修课,导致原来很多教不同科目的老师,都转型通识教育,他们也不太懂,仓促上马,培训也不够。通识教育里很多是涉及政治的问题讨论,但关键还是要独立和批判思考。观察者网主张“独立而负责”,这是你们的格言。让年轻人独立很容易,但是怎么负责,怎么让他在有国家认同的前提下去谈一些国家问题、中国历史等等,这些都是需要仔细斟酌的地方。

还有大家刚才谈到现在的学生属于不考不读,什么需要考试就学什么,还要分析考卷的出题方向,比如大家觉得考政治题目就要多看报纸,选择时很可能会以反对派的报纸为主。而且现在学生更多地是从网络获取信息,这个教育局管不了,父母也管不了。网络上的观点都比较激烈,这个也是自然,因为太死板的东西没人看,肯定是小事夸大一些,矛盾尖锐一些,还有不少是标题党。

对于香港教育我是有点悲观的,现在有一点为时已晚。

主持人:香港经济这些年不太景气,2015年GDP总量已经被广东赶超,传统航运甚至是金融都在丧失优势,林郑月娥做过发展局局长,将来上台后该怎么提振香港经济?两位对此有何看法?还有,这次林郑当选,香港商界人士是怎样看待的?

何建宗:林郑月娥自己也承认她对经济、金融不是太熟悉,她过去在土地开发、财政和社会福利这几方面是熟悉的,但是经济发展方面她过去没有参与太多,但是她这次也找了很多专家帮忙,例如前金融管理局总裁任志刚、还有史美伦和陈智思,所以金融政策也是挺对头的。

经济发展方面她会支持创新创客产业。她曾提过为什么新加坡的经济增长是5%、6%,而香港一直比较停滞,能不能更快一点。那时候曾俊华还没有参加选举,他说现在经济增速是3%、2%,是成熟经济体的常见现状,是没有办法的。但是林郑月娥不服气,希望看看怎么提振经济。

至于具体措施,她提到是否要输入劳工的问题。香港跟大陆某一个城市比GDP有时候不太公平,因为香港就是这么小一块土地,很难通过大量移民输入一些优秀的人才,从而增加GDP。深圳为什么那么厉害?三十年前它只是白纸一张,如今却汇集了全国精英。香港可能过去还有比较大的吸引力,现在香港土地发展不够,生活成本又高,做生意租金也很高,所以GDP停滞不前。刘兆佳教授曾形容香港是“坐困愁城”,全世界的大城市都在不断扩展,而香港却局限在小地方。如果十来年前我们能够积极跟深圳探讨,深港同城,那现在说不定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可以有更多土地引入人才,现在光靠金融、地产,香港经济增长不会太高。

另外,金融界很欢迎林郑当选特首。梁振英上任后设立了金融发展局,希望探索一下金融方面有没有新的增长点,出了很多研究。但是曾俊华和他的官员对此并不重视,他们觉得现在金融好好的,不想有大的改变。但前两年马云的阿里巴巴原来是要在香港上市,后来跑到美国,这对香港也是一个警示。

主持人:非常感谢何建宗先生在香港选举结束第二天给我们带来这么多新鲜资讯,让我们在这个重要的时刻能感受到新闻的热度,让我们做媒体的有一种参与感。再次感谢!

本文来源:观察者网

相关搜索:香港住房教育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