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国际资讯 > 正文

尚道编译第26期|莫须有!为何英美执意禁止华为?

更新时间:2020-07-17 17:25:05  |  来源: 尚道战略

7月14日,英国政府宣布,将禁止中国电信巨头华为参与英国的5G建设。英国国家网络安全中心(Britain’s National Cyber Security Centre)的调查报告指出,美国对华为的禁令也让英国失去使用5G技术的机会。但是,更值得关注的是,华为到底是否会对英国的国家安全带来威胁——英国国家网络安全中心下辖的情报机构政府通信总部(Government Communications Headquarters,简称GCHQ)对华为展开了长期的调查,并未发现任何违规证据。事实上,各国政府利用商业通信公司大量收集外国情报,以促进本国利益和保护国家安全的历史由来已久。英国和美国政府本身就是这种剥削的始作俑者,也是受害者。如果了解两国腌臜的过往,也就不难理解为何他们会强行对华为甚至中国进行有罪推论。
 

大规模窃听
 

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也是一部窃听史——从蒸汽时代偷偷开封邮件,到后来的截取电报、电话,到今天的拦截互联网通讯,人类对信息的窃取技术也随着科技的更新而发展。从1902年古列尔莫·马可尼(Guglielmo Marconi)完成第一次横跨大西洋的无线电波传送起,英国人便开始对“窃听”一事蠢蠢欲动。同年,英国作家吉卜林(Rudyard Kipling)在其科幻小说中, “畅想”了对莫尔斯码通讯设备的“窃听”(eavesdropping)——这一幻想很快变成了现实。12年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英国颁布了名为《国土防卫法》(the Defence of the Realm Act,简称DORA)的紧急立法,允许大规模拦截邮政和电报通讯,让吉卜林的“梦想”照进了现实。1914年8月,英国率先秘密切断德国电缆。彼时,英帝国拥有全世界最发达的电报系统,其海底电缆随日不落帝国的脚步遍布全球。因此,当宣战号角的声音一落,英国对德国展开了全方位的“战略信息战”(Strategy Information Warfare),从香港到直布罗陀再到英吉利海峡,切断了德国在世界各地的海底电缆。根据当时“战时审查”(wartime censorship)——对窃听的“雅称”——的历史记载,英国的策略是完全剥夺德国的对外通信,并将德国的电缆强行并到英国控制的线路上,以方便英国对情报进行收集和解密。战争期间,英国本土180名审查员(censor),同400名分散在全球120个不同基站的审查员每天审阅5万条信息。当时,英国甚至切断了位于英格兰西南康沃尔郡的电缆——而一个世纪后的今天,根据爱德华·斯诺登爆料,也同样是在这个位置,英美两国在此窃听横跨大西洋的互联网电缆。
 

除了窃听德国为首的同盟国(central power)敌人,英国也没有放过收集中立国的通讯——包括1917年之前的美国。正是在这一年,英国皇家海军破译部门40号办公室(room 40)破译了“著名”的齐默尔曼电报(Zimmermann Telegram),这条电报由时任德国外长阿瑟·齐默尔曼发出,暗示德国要勾结墨西哥联合对抗美国。40号办公室获取情报的途径,是通过破解美国的电缆——而非德国电缆——传输的德国加密电报。英国情报人员随后将这份电报的内容传递给了美国官员,但谎称电报的来源是一位特工,来掩盖难以启齿的行为。齐默尔曼电报的内容于1917年3月大白于天下,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将美国推入与英法同盟的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可以说,没有案例能够比这个事件能更好地说明收集和破解国外情报对国际关系的重大影响。通过推动美国参战,密码破译者为英国的国家利益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齐默尔曼电报。Source photo by History Today Volume 69 Issue 3 March 2019
 

美国的“黑室”
 

一战后,美国成立了自己的密码破译部门——黑室(Black Chamber)。其负责人赫伯特·亚德利(Herbert Yardley)与西联电报公司(Western Union,现代西联汇款的前身)等美国电信公司达成了一项秘密的非法协议,以获得进出美国的电报副本。这份协议是亚德利与西联汇款总裁纽科姆·卡尔顿(Newcomb Carlton)亲自策划的,每天早上都会有一名信使致电西联的华盛顿办公室,然后由信使将电报复印件送到黑室,并在当天结束前将其归还给西联汇款。后来他曾对当时的工作进行了一番耸人听闻的描述:“黑室无孔不入,无所不知……其灵敏的双耳能够捕捉到各国首都最微弱的低语。”
 

但是,现实却发生了转变。随着20世纪20年代后美国不断的发展,白宫对黑室的行动逐渐失去了兴趣,甚至认为窃听在道德上难以启齿、在投入上浪费资源。1929年,赫伯特·胡佛入主白宫后,任命亨利·史汀生(Henry Stimson)为国务卿。史汀生对美国在公共事务中高尚道德标准的大肆宣扬让其与黑室分道扬镳。史汀生的名言曰“君子不阅他人之信”(gentlemen should not read each other’s mail),这种对非礼勿视信条的坚守也让他在发现黑室的职能后将其关闭。由于史汀生的决定,美国在20世纪30年代受尽战术与战略的威胁,却承受无专门情报机构加以应对之苦。而美国的对手们面对美国的电缆情报时,却并没有选择成为史汀生所期待的所谓“不阅他人之信”的彬彬君子。
 

如果史汀生继续容许黑室进行其所谓“不绅士”的作为,或许美国对其在20世纪30年代面临的威胁能有更好的判断。史汀生本人在富兰克林·罗斯福任职期间担任了战争部长,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曾经坚持国家间“君子之约”的史汀生却成为美国破译的日本战时机密文件的主要使用者。
 

谜一样的恩尼格玛:产业化的窃取
 

英国在二战期间对德国情报的大量收集及其为盟军做出的贡献广为流传。德国使用恩尼格玛密码机(英文名Enigma,意为“迷”)对其通讯进行加密,恩尼格玛密码机数以亿计的编码加密方式让其信息变得牢不可破。然而,通过对其弱点的利用和对德语密码本的获取,布莱切利园(Bletchley Park,是二战期间英国政府进行密码解读的主要场所)成功的建造了一台密码破译机器。此后,布莱切利园能够以一种产业化规模的效率对德国通信进行解密,到1943年甚至能达到每月破解3000至4000条。
 

虽然布莱切利园在战时的赫赫成果人尽皆知,但其在战后的历史却鲜为人知。1945年以后,英国情报部门决定对其代号为“ultra”的布莱切利园成果进行雪藏,其主要原因是英国殖民地在战后开始使用恩尼格玛密码机进行加密通讯。事实上,战争结束后,英国当局缴获了数千台德国恩尼格玛密码机,并交给英国殖民地,坚称其对于通信安全至关重要。使用恩尼格玛密码机进行通讯的英殖民地,其通讯内容也很容易被布莱切利园的继任者——政府通信总部(GCHQ) 窃取。
 

英国还说服殖民地政府,要求英国GCHQ在他们独立后为他们编制密码表。这件事发生在位于非洲黄金海岸的一个西非英国殖民地(加纳),在1957年成为撒哈拉以南第一个独立的殖民地。GCHQ的官员秘密到访,与当地政府达成了一项巨额协议。虽然英国对其密码的实际利用情况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由于英国为加纳提供了加密技术,加纳全部的“加密”通讯对英国而言都是炳如观火。
 

通过这些被操纵的硬件收集的大量情报,英国政府得以在冷战期间维护其自身利益。冷战期间,英美两国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莫过于独立的前英属殖民地是否会与苏联结盟。而在这一点上,英美两国政策制定者并不会过分担忧,因为铁板钉钉的情报往往能帮助他们做出较为准确的判断。毫无疑问,这些情报都来自于受英国操纵的恩尼格玛密码机或者英国制造的密码表。


 

大规模收集:三叶草行动
 

二战的硝烟还未散去,冷战的狼烟逐渐升起,英美两国的情报机构——英国政府通信总部(GCHQ)和美国国家安全局(NSA),继续开展战时大规模窃听行动。他们通过与美国主要的电缆电报公司签订秘密的、非法的协议来达到这一目的。在一个代号为“三叶草”(Shamrock)的秘密行动中,美国军事信号情报处(国安局前身)在GCHQ的协助下,与当时三大通信巨头——西部联盟电报公司(Western Union)、美国无线电公司(RCA Global)、国际电话与电报公司(ITT World International)——达成协议,要求他们每天提供进出美国的全部电缆信息副本。这些公司出于“爱国情怀”而就范,服务于他们口中所谓的国家安全。该行动的鼎盛时期,NSA每月可以接收超过15万条信息。在另一个代号为“新三叶草”(New Shamrock)的行动中,NSA对60至70家驻美外国使馆的打字机和其他通讯设备进行了监听。
 

公众对“三叶草”给美国国家安全和治国方略带来的影响知之甚少。根据长期担任美国国安局副局长的路易斯·托德拉所言,“三叶草”从二战开始之时就“开始运行”,“并未引起任何人的大量关注”,且“实际上并没有产生多少价值”,这也引发了对其为何运作的疑问。1975年,负责调查美国情报机构滥权行为的丘奇委员会(Church Committee)对“三叶草”进行了曝光并得出结论称“这可能是有史以来对美国人影响最大的政府监听项目”。该事件的曝光直接导致了1978年美国《外国情报监听法》(FISA)的通过,该法案旨在限制有关机构对美国公民通讯的监听,其后续法案也被国会详细审查。然而,“三叶草”所建立的原则并未随该计划的终止而消失,通信公司仍愿意与美国情报机构沆瀣一气,即便是他们知道这是非法的。


 

互联网时代的大规模情报收集
 

当下如火如荼的数字信息革命正从根本上改变政府大规模收集通讯的性质、范围和规模,同时,也改变了情报本身的性质。然而,利用通讯公司收集情报的原则仍未发生变化。在当下信息的海洋中收集有用的情报犹如大海捞针,但前提是必须首先拥有这片海洋。
 

与过去不同,在互联网时代,NSA和GCHQ大规模收集信息的方式,并非与通信公司达成一些见不得光的协议,而是通过立法批准正大光明的操作。美国国安局大量收集电话通话的元数据(通话信息,而非通话内容)的计划,正是通过美国《爱国者法案》第215条实现的。2017年,美国国安局收集了5.34亿条通话和短信记录。根据《外国情报监听法》第702条,美国可以对其境外外国人的互联网通讯进行监听。在英国,早在美国国安局前雇员斯诺登曝光之前,GCHQ就使用过时且模糊的法律大规模收集数据。
 

英美两国声称大规模的元数据收集项目并非“大规模监控”,这意味着他们需要进行持续观察。实际上,正如斯诺登泄密的一份有关美国情报透明度报告所揭示的那样,尽管美国国家安全局收集了大量电话和短信记录,但对“已知或推定为美国人的人”展开的具体调查却非常少。和过去一样,他们的大规模收集计划似乎保护了英国和美国的国家安全。一项针对英国大规模收集毒品计划的独立调查显示,该计划为英国的反间谍、反恐、缉毒和反人口贩运活动做出了贡献。事实上,GCHQ似乎是通过大量信息收集,首次发现(并挫败)了试图干预2015年英国大选的俄罗斯黑客组织“奇幻熊”(Fancy Bears),这一组织在2016年美国总统大选期间也实施了黑客行动。
 

但最近,美国国安局的大规模信息收集项目遭到了批评,包括该机构在2018年6月删除收集了三年数据的行为。报告显示,美国国家安全局根据《爱国者法案》第215条规定实施的大规模信息收集计划行动可能不再值得付出努力。


 

英美应勇敢面对新世界,而非过分紧张
 

英国国内关于5G一直争论不休,有网络专家认为5G的特性让技术中的“中心”与“边缘”更加清晰,从而让那些身处技术核心的国家免受边缘国家窃听的困扰;但也有专家指出5G让中心与边缘的界限更加模糊,从而让国家遭受外部的威胁大大加强。但无论英国政府是否让华为参与到其国家5G建设的核心之中,他们都会忌惮于其臆想出的“威胁”——毕竟英国和美国政府就是在操纵、利用本国公司非法窃听的黑历史中成长起来的。
 

因此,英美这种对其他国家公司的有罪推论并非针对某一个国家、某一家企业,而是一种对他们所认定的所谓“威胁”来源进行自我保护的借口。在这种莫须有的罪名下,即使把华为换成其他国家的公司,英国或许依旧会在对这些公司加入自己的5G网络建设的提议给出一个坚定的“NO”。
 

文章来源:美国《外交政策》网站 https://foreignpolicy.com/2020/07/14/britain-boris-johnson-china-will-use-huawei-to-spy-because-so-would-you/。
 

作者:卡尔德·沃尔顿 (Calder Walton),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欧内斯特· 梅(Ernest May)研究员,应用历史项目(Applied History Project)副主任。

相关搜索:华为禁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