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国际资讯 > 正文

尚道编译第30期|孔子学院、软实力和全球化的人类学

更新时间:2020-07-31 15:39:05  |  来源: 尚道战略

书评简介
 

人类学家詹妮弗•休伯特(Jennifer Hubbert)在其著作《世界中的中国》(China in the World)中,对中美两国之间的文化争端进行了及时且极具洞察力的解读。
 

\


本书分析的主要对象是孔子学院(Confucius Institutes,CIs),这是中国软实力政策的核心组成部分,并且在美国引起了广泛的争议。在金融史的背景下,尼尔•弗格森(Niall Ferguson)提出的“中美共同体(Chimerica)”旨在——但最终未能阐明中美之间的经济纠葛,而休伯特的研究则是从文化研究的批判性视角对这种纠葛进行更为批判性的研究。
 

首先,休伯特比大多数政治学家更认真地对待权力问题,无论是软实力,还是21世纪对超级大国的定义和预期。尽管约瑟夫•奈(Joseph Nye)的“软实力”构想正在塑造当代中国的全球化实践,但很少有人从文化生产的角度探讨其影响。本书在美国和中国进行了广泛的实地调查,对软实力政策转化为影响力的假设提出了挑战。休伯特将注意力转向文化政策的偶发效应(contingent effects),重新思考文化政策对国家和国际社会的影响。本书批判性地揭示了文化与权力之间关系。
 

第一章确立了人类学对国际关系的贡献,使读者能够将孔子学院作为中美文化纠葛的产物。在第二章中,根据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休伯特认为孔子学院作为国家品牌的一种形式,通过动员传统文化重塑了中国在全球化中的地位。
 

第三章着重于美国的孔子学院,许多学生学习汉语的动机与亚洲文化长期存在的异国情调相关,这使得学习中文看起来很“酷”,以及通过学习中文以掌握更多的必要的技能,应对社会的挑战。因此,与其说汉语是中国政府实现软实力的工具,不如说是有抱负的全球公民在美国学校获得文化资本的手段。这一过程反过来又提高了美国的软实力,而不是中国的软实力。
 

在第四章中,休伯特讲述了孔子学院为美国高中协会( American high school students)组织的一次中国桥梁游览活动,该活动试图展示中国的现代进步和古代辉煌。然而,这种旅行对参与者的影响往往与他们最初的意图相矛盾。例如,美国学生厌烦有组织的“麦当劳”之旅,而是更喜欢非正式的街头小吃,这有助于提升中国的世俗形象。尽管当地的文化实践让参与者想要继续学习汉语,从而实现了孔子学院的目标,但当中国想要展现真实一面时,却遭到对威权主义根深蒂固的怀疑,软实力政策又会产生偶然的结果。
 

第五章进一步探讨了美国孔子课堂对中国的想象方式。休伯特以一种跨国方法研究了孔子学院的全球代理和目标是如何实施推动软实力政策的。基于中美之间的亲近感而非差异的视角有助于改变中国作为冷战对手的形象。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一结果并不是因为孔子学院作为国家宣传工具的效力。相反,这是当地政策机构偏离官方叙述的结果。
 

在第六章中,休伯特提出了一个特别吸引人的观点,即相对于对美国学术自由的威胁,参与孔子学院项目中的学生否认孔子学院教师现代主体性的趋势更为严重。在最后一章中,作者提供了一系列方法进行反思,让读者进一步探索设想中美共同体的未来。如果这意味着中国将成为日益引人注目的全球性角色,那么中国政府可能确实在“崛起”。但是这种力量是由谁来产生、配置和评估的呢?
 

休伯特的杰出著作促使我们更仔细地思考这些问题,部分原因是它动摇了现代或全球的标准。

 
【作者】FAN YANG

 
【来源】Published online b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3 January 2020

相关搜索:孔子人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