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思潮 > 正文

中国的全球化之路

更新时间:2018-01-24 14:03:35  |  来源: FT中文网

当西方国家和中国共同参与到全球治理体系之中,世界将是什么样子?“并行游戏”也许并不是一种稳定状态。
 


中国领导人习近平去年在达沃斯引发的轰动,源自他表面上对全球化的辩护。他传递的信息让与会的全球精英非常受用,但一年后,中国与西方之间不和谐的声音正在激增。
 

美国、欧盟(EU)、日本都在抱怨,觉得中国在知识产权、工业补贴以及要求在华外企成立党支部等方面的做法不公平。至于中国,则担心美国和欧盟对其对外投资日益增加审查。
 

然而,这些问题都是一种更深层冲突的表象。中国与西方之间的基本问题是,随着中国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而产生的中国与西方“融合”的希望,撞上了中西方政治经济互不相容的礁石。
 

认为中国将融入西方主导的、在“美国治下的和平”(Pax Americana)下建立的全球体系的想法,似乎只是一厢情愿。2016年末,中国被拒绝授予WTO框架下的“市场经济地位”,引发了中国对欧盟和美国的起诉。
 

分析人士表示,未来似乎将呈现一种系统性冲突。中国一面打造国家驱动的混合经济,一面大力推进其对全球化的独特愿景。而西方对以规则为基础的自由市场经济的坚守,遭到了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Donald Trump)的“美国优先”原则的掣肘。
 

美国前财政部长劳伦斯•萨默斯(Lawrence Summers)认为,这些矛盾与其说将导致对抗,不如说将带来中国与西方之间的一场“并行游戏”。他在去年底的一次演讲中表示:“当前,我会把世界暂时达成的妥协局面形容为并行游戏。西方做它自己的事情,中国做它自己的事情。有的国家从中国那里得到一大笔钱,它们按照中国的方式做事。有的国家从我们这里得到一大笔钱,他们按照我们的方式做事。”
 

如此妥协至少可以让各方共同前行,但并未解决一个根本性问题:美国和西方以及中国都将参与的全球治理体系是什么样子的?“并行游戏”也并非一种稳定状态。中国对于打造遵循其领导、遵守其规则的多边机构的专注,意味着随着时间的推移,北京方面将日益降低对主导全球治理的由西方领导的体系的依赖。
 

中国希望通过“一带一路”倡议推动与亚非欧约70个国家之间的商贸往来,该倡议将让北京成为一种新型多边主义的主导力量。与美国做法截然不同的是,“一带一路”倡议不寻求与参与国谈判达成自由贸易协定,而是承诺由北京方面提供资金并建设基础设施项目。
 

在欧洲,以中国为首的“16+1合作”机制把11个欧盟成员国和5个非欧盟的中东欧国家汇集成一个政治和商业集团。这16个成员国全都加入了“一带一路”倡议,其中几个国家签署了由中国提供资金的重大基础设施协议,提升了北京在欧盟内部的影响力。
 

包括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在内的多个北京主导的其他机构,构成对西方主导机构的替代。分析人士称,一些机构强调与西方同行合作,另一些则寻求平衡或挑战现有秩序。
 

智库“欧洲对外交关系委员会”(European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的顾德明(François Godement)和阿比盖尔•瓦塞尔耶(Abigaël Vasselier)指出:“如果说1978年以来的叙事是中国慢慢融入国际秩序并遵守规则,那么现在的叙事正转向系统性的冲突。”
 

事实上,越来越明显感受到这种紧张关系的是在华运营的跨国公司:2016年,近50%的欧洲企业报告称,在中国做生意变得比上一年更加艰难。2017年,中国美国商会(American Chamber of Commerce in China)报告称,超过四分之三的会员感到在中国不再像以前那么受欢迎。
 

在世界银行(World Bank)的营商环境排名中,中国在190个经济体中排名第78位;在经合组织(OECD)针对62个国家的外国投资限制的评估中,中国排名倒数第四。
 

这种感受部分源于中国的技术进步。2015年,中国发布了《中国制造2025》(Made in China 2025)规划,瞄准在十大全球行业获得更大市场份额。目标是在制造关键零部件方面推动“自主创新”和自力更生。
 

这些目标进一步加剧了西方国家的担忧。但是,与指责中国偏袒国有产业,导致产能过剩、廉价钢材等产品涌入世界各地一样,此类担忧并不会让西方更有可能占得上风。
 

美国、欧盟和日本指出的这些方面,已融入了北京的党国体制。这表明,中国根本无意改变当前的政治经济模式。

(金奇/英国《金融时报》

相关搜索:全球化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