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思潮 > 正文

李巍: 中美要打持久战! 贸易摩擦, 没那么好解决…

更新时间:2018-12-04 10:21:26  |  来源: 国观智库

12月1日,习近平主席与特朗普总统在G20峰会期间举行了举世瞩目的晚餐会晤,双方达成了贸易“休战”的重要共识,中美两国的资本市场或许能够暂时喘一口气。但是“休战”只是暂时的,谈判和斗争才是持久的。肇始于2018年的中美贸易摩擦将注定构成中美关系史上最为漫长的一轮经济外交纷争。
 

2017年,中美两国元首共举行过3次会面,分别是2017年4月海湖庄园会晤、7月G20汉堡峰会碰面及11月北京会晤。此次布宜诺斯艾利斯的会晤则是2018年中美双方最高领导人唯一的一次面对面沟通,与去年的情况形成了鲜明对比。
 

两国元首见面次数的减少一方面反映了2018年构成中美经贸关系乃至中美双边关系的“严冬”,另一方面也增加了两国协商解决矛盾冲突的困难,因为中美贸易摩擦所涉及的诸多结构性问题恐怕不是技术层次的官员所能够轻易解决的。因此,这次 G20的习特会为缓解中美贸易纠纷提供了最后的机会窗口。
 

此次会晤最显著的成果是,美方承诺此前对2000亿美元中国产品征加的关税在2019年1月1日后仍将维持在10%,而不像此前宣布的那样提至25%。此外双方还达成共识,不再互相征加新关税,而且有可能通过谈判取消此前业已征加的所有关税。这对缓解中美经贸摩擦而言是一个积极重大的进展,为双方经贸谈判赢了时间,预计今后一段时间内两国经济团队将重启谈判、加紧磋商;同时这也向外界传递了积极信号,即中美经贸关系并未陷入最后绝境,双方仍然有望通过贸易谈判缓解紧张局势的一线生机。
 

不过,根据美国白宫发布的声明,如果双方在未来90天内未能就某些重要问题达成协议,美方仍然会将10%的关税提高到25%。因此,未来90天就显得极为关键,而两国经济团队究竟能否在规定期限内通过谈判达成全面“停战”协议,仍然存在高度不确定性。从中方的角度上看,为了实现中美贸易战的“临时性休战”,中国承诺从美国大量购买农业、能源、工业和其他产品,以缓解贸易失衡,并且同意就强制技术转让、知识产权保护、非关税壁垒、网络入侵和网络盗窃、服务业和农业等领域的结构性改革与美方展开谈判,然而这些问题解决起来却非一日之功,因此殊无乐观的理由。

这一轮的中美经贸摩擦有着深刻的结构性根源,从而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几乎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2018年,美国对华经济战略发生了40年来的最大转型,经济接触宣告终结,新的经济竞争战略正在快速成型之中。在新的战略背景下,中美经贸关系被两个核心问题死死困扰:一是两国经济发展模式的竞争,美国不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并对中国的产业政策、货币政策乃至经济制度提出了系统性批评;二是两国在高新技术领域的竞争,双方都努力在人工智能、新材料和生物医疗等新兴行业占据技术优势。而这二者均与两国的核心经济利益密切相关,远不是一时半刻就能解决。尤其是双方的技术竞争问题,一方面中国不可能放弃产业升级,必然会都朝着全球价值链的上游继续攀登,另一方面美国也不可能放任中国实现技术赶超,必然会想方设法地遏制中国经济崛起以缓解竞争压力。从这个意义上讲,中美经贸关系中的结构性矛盾恐怕是难以调和的。任何希望通过一个全面综合性的经济协议来解决中美在经济领域的所有分歧,恐怕都相当不现实;而另一部分人指望寄希望美国政府的更迭来解决问题,同样也不现实。

 

当然,矛盾的深刻存在,并不意味着中美双方必将陷入完全对抗的状态。作为全球最大的两个经济体,中美两国经济仍然具有高度互补性,在农业、能源、金融、教育、医疗等诸多领域仍存在着巨大的合作潜力。而且中美两国对于一个稳定而开放的全球经济秩序仍然有着共同的利益诉求。因此,虽然未来的中美经济关系总体不容乐观,但如果两国领导人能够超越民族情绪,始终坚持战略理性,有效管控分歧,双方依然能够实现在良性竞争当中的有效合作,确保中美经济利益的最大化。
 

在中美经贸摩擦日益长期化的背景下,中国应当作好打“持久战”的准备,这种准备既包括物质手段上的准备,也包括国民心态上的准备。而应对这场“持久战”的最佳方式绝不是走向封闭,而是努力推动更高水平的开放,通过扩大外国进口、放宽金融准入、完善投资环境,以增加中国市场对于全世界的“磁力效应”,从而真正成为新型全球化的引领者。如果说中美“贸易战”在长期内可能会分出个输赢,那么中国唯有以更加开放的方式,才有可能化解来自美国的经济竞争压力并且成功实现经济崛起。

 


(李巍/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