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时政 > 正文

推动两大新型关系的访美之旅

更新时间:2015-10-06 16:50:48  |  来源: 观察者网

2015年9月22日至28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对美国进行了国事访问并出席联合国成立70周年系列峰会。习近平主席这次在美国的7天之行对于中国的外交布局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对于这一点,外交部长王毅的总结最为深刻:习近平主席此次访问以“推动中 美构建新型大国关系、倡议建立新型国际关系”两个“新型关系”为主线,面向最大发展中国家与最大发达国家间的关系,面向最重要的国际多边场合,奏响了和平发展、互利共赢的时代强音,是运筹大国关系、完善全球布局的重要外交行动”。 
 
近两年来,习近平主席先后60余次在不同场合从不同角度阐释“人类命运共体”。2014年,习近平主席在谈到中国的全球发展战略时再次强调,中国和平发展道路要走通走顺,需要世界其他国家也都走和平发展道路,这就需要找到中国与其他国家合作共赢的共同点。这一次习近平主席访美涉及的具体话题虽多,但最重要的战略布局是在世界范围内倡导和推动两个重要的“新型关系”:一个是中美两个大国之间的新型关系,一个是国际间的新型国际关系。 
 
根据各方面的报道与统计,习近平主席这次访美的收获巨大。在短短的几天内,中美双方在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双边务实合作、亚太地区事务、全球性挑战、国际与地 区问题这五个领域达成了49项共识。在所有这些外交成果中,这次访问对推动中美两国的新型大国关系最为重要,因为中美关系是当今世界最重要最复杂的双边关系。 
 
人们常说,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这个说法是在强调中美之间的差异与互补性。其实,这只是静态界定中美两国现状的一个方面。静态地看,美国当然是最大的发达国家,中国当然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而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关系有很大的互补性,双方合作发展的潜力很大。 
 
但是,中美关系不仅是静态的,而且还是动态的。中国是当今世界上持续发展最快的国家,是经济总量正在接近并且即将超过美国的国家。这就是说中美两国的实力正处于迅速的变动之中,正是中美关系中的这种动态关系引起了长期称霸世界的美国极大的不安和不自在。所谓“修昔底德陷阱”就是一些西方学者和政治家针对中美之间的这种动态关系提出来的。 
 
与很多人想象的不一样,“修昔底德陷阱”这个概念的始作俑者并不是两千五百多年前写《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的雅典历史学家修昔底德。修昔底德只是在这部历史名著中认为新兴雅典对斯巴达的挑战是这场战争的主要原因,但他并未把这个判断作为一个具有普遍性的规律提出来。真正提出“修昔底德陷阱”这个概念的是当今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的教授格雷厄姆•阿利森(Graham T.Allison)。格雷厄姆•阿利森教授做过肯尼迪学院的院长,也曾在克林顿执政时期做过美国的国防部助理,他提出“修昔底德陷阱”这个概念就是针对中国的迅速发展而提出来的,他认为中国的迅速发展终将威胁到美国的国家利益,中美之间存在着一个新兴挑战者与守成者冲突的陷阱。“修昔底德陷阱”这个概念 提出后得到一些试图围堵中国发展的学者和政客的青睐,在西方的学界和政界颇有一定影响。 
 
\
 
Graham T.Allison 


显而易见,如果“修昔底德陷阱”这个概念能够成立,中国的发展就一定会受到美国的敌视与遏制,这对中美两个国家的关系不利,对中国的发展也不利。正是这个原因,习近平主席近几年在不同的场合一直反对西方国家滥用这个概念。2014年,习近平主席在美国赫芬顿邮报旗下的《世界邮报》上专门驳斥了“修昔底德陷阱”的说法,指出强国只能追求霸权的主张不适用于中国,中国没有建立霸权的基因。 
 
这一次习近平主席访美,在西雅图的演讲中更是指出,世界本无“修昔底德陷阱”,认为中国的发展必然与美国构成冲突是一种背离事实的主观想象。习近平这次对“修昔底德陷阱”的否定得到了美国方面的正面反应。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华盛顿招待习近平主席的宴会上明确表明不认同用“修昔 底德陷阱”来界定中美关系。美国智库布鲁金斯学会副主席布鲁斯•琼斯认为,习近平提出的关于中美不会陷入“修昔底德陷阱”的观点令人欢迎,这说明中国一方面正在国际事务中扮演更积极的角色,同时也正妥善处理和美国这样的大国之间的关系。耶鲁大学法学院中国中心高级研究员韦伯斯特则认为,现在中美都不认同 “修昔底德陷阱”,这说明中美在潜意识内达成了一个共识,即双方应该保持长期关系友好和稳定。由此看来,中国政府近几年对“修昔底德陷阱”这一概念的否 定,第一次得到美国政府明确的赞同,这给中美两国构建新型大国关系奠定了重要基础。 
 
\
 
9月22日,习近平在西雅图与基辛格握手 
 
习近平主席这次访美的另一个具有深远意义的外交布局是在联合国大会上提出的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作为一个迅速发展的新兴大国来说,如何处理好与当前国际体系的关系至关重要。要构造一种“新型国际 关系”,必须要把握好现存国际基本秩序与时代发展的辩证关系。 
 
当今世界的基本秩序是反法西斯联盟在二战的胜利中建立起来的,中国作为反法西斯战争 的战胜国,显然不会主动去推翻战后的国际基本秩序。不仅如此,中国对个别国家有意破坏二战后的国际基本秩序的言行一直持严厉的批评态度。习近平主席这次在 全球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背景下出席联合国成立70周年的大会,正是彰显了中国维护战后国际基本秩序的基本立场。 
 
9月28日,习近平主 席在第70届联合国大会上题为《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 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演讲中开宗明义地肯定了二战后的国际基本秩序:“70年前,我们的先辈经过浴血奋战,取得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翻过了人类历史上黑暗的一页。这一胜利来之不易。”“70年前,我们的先辈集各方智慧,制定了联合国宪章,奠定了现代国际秩序基石,确立了当代国际关系基本准 则。”习近平主席这段话向世人表明,中国是当今国际体系的拥护者和捍卫者。 
 
但是,坚持战后的国际基本秩序并不等于当代的国际关系就不需要发展。相反,国际关系与时代发展紧密相关,需要与时俱进。十八大以来,中国政府在不同场合多次倡导建立能够反映时代潮流的,以合作共赢为核心新型国际关系。按照中国政府的倡导,在新型国际秩序中,国家不分大小、强弱和贫富,都能够平等公正地发展与合作。习近平主席这次在联合国可持续发展会议上强调,“我们要争取公平的发展,让发展机会更加均等。各国都应该成为全球发展的参与者、贡献者和受益者。不能一个国家发展,其他国家不发展;一部分国家发展,另一部分国家不发展。要尊重彼此的发展选择,让不同发展道路交汇在成功的彼岸,让发展成果为各国人民共享。” 
 
让世界各国政府印象深刻的是,习近平在美国出席联合国 的活动中向全世界展现了中国政府倡导“新兴国际关系”的诚意与决心。根据联合国官微的报道,习近平在纽约宣布,中国将设立南南合作援助基金,首期提供20亿美元支持发展中国家落实2015年后发展议程,中国将增加对最不发达国家投资,力争2030年达到120亿美元(约764亿元),中国将免除对有关最不发达国家、内陆发展中国家、小岛屿发展中国家,截止2015年底到期未还的政府间无息贷款债务。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为了能够在世界构建一个合作共赢的人类共同体,做出如此大的投入,让全世界看到了中国为建立“新兴国际关系”的努力。 
 
要而言之,习近平主席在访美期间提出的推动中美构建新型大国关系、倡议建立新型国际关系,完善了中国在全球外交的布局,为中国的和平发展赢得了重要的战略机遇。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笔者认为习近平主席这次访美对于中国的全球外交具有里程碑意义。
 
(寒竹 观察者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