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动态 > 正文

尚道青年论坛顺利举办

更新时间:2023-02-08 16:15:14  |  来源: 尚道社会研究所

尚道青年论坛顺利举办
 
2022年12月19日上午,由尚道社会研究所和澳门大学社会科学学院联合主办的尚道中国发展论坛青年论坛在线上顺利召开。尚道社会研究所所长寒竹老师、流溪书院院长杨维忠副教授、澳门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吴湘宁助理教授、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孟维瞻助理教授、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周文星助理研究员、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朱黎黎博士后、澳门大学人文学院杨荟博士参与会议。会议由香港尚道社会研究所所长助理曹朝龙主持。
澳门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助理教授的吴湘宁老师的发言题目是《技术主权过度安全化以及小国的选择》。吴老师从数字主权的概念对两国技术竞争进行了阐释。首先,她对数字主权的概念进行了界定,指出各国对主权概念所强调的内涵不同,折射了各国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差异。各国过度安全化的战略,反映了各国对数字领域安全性的担忧,也使各国陷入了数字领域的安全困境。接下来,吴老师以中美关系为案例,对主要经济体的数字竞争进行了分析。她指出,拜登政府加强“小院高墙”战略,在国内层面增强基础研发和先进制造,在国际层面通过双边、多边和区域合作,以增强供应链弹性,阻断中国在高科技产业赶超美国的趋势。最后,她强调,对技术主权的强调不能完全成为与外界相隔绝的助推力。
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的助理研究员孟维瞻老师的发言题目是《1990年代是否是中美关系的理想模式时期?》。孟老师明确提出,今天我们不太可能指望中美关系回到20世纪90年代,中美关系应该向前看。他认为,国家实力、个人性格、意识形态都不是解释中国对外政策变化的决定性因素。关键在于,中国和美国的叙事体系之间存在很大差别。孟老师回顾了中国在20世纪90年代通过牺牲自己的社会利益,帮助美国维持了财政盈余能力,从而换取了中美关系的高度友好,但他认为这是一种不可持续的状态。中国在参与国际大循环的过程中,导致国内产生了很多社会问题,中国也很难做全球化的长期受益者。最后,孟老师指出,分析中美关系不能局限于精英主义范式,还要关注民众主义范式。
澳门大学人文学院杨荟博士的发言题目是《作为他者的病毒:关于新冠肺炎隐喻的话语分析》。首先,杨博士回顾了疾病的历史。在历史上历次流行病中,人们恐惧疾病、排斥“他者”的表现是将疾病与死亡、脆弱等隐喻联系起来。其次,她指出疾病也像幽灵一样穿梭在文学作品中,并且由此诞生了大量文学、文化的隐喻。例如,“战疫”是将病毒军事化的隐喻。这类文学隐喻、社会隐喻使大规模流行病被看作一个文学事件和道德事件。在全球化时代,社交媒体进一步加速了流行病信息的扩散。最后,她建议应把疾病从文化领域中剥离出来,培养公民的责任伦理感,修正关于传染病的传统叙事。
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助理研究员周文星老师的发言题目是《不受约束的国会?解读后疫情时代的美国涉台立法》。周老师首先指出,美国国会在和平时期的美国外交政策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其可以通过政策宣示、立法提案、窜访台湾等方式介入对台政策。从趋势来看,近年来,国会涉台提案数量剧增且涉及主题更多、范围更广、危害性更大,“以台制华”意图更加明确、法案数量空前增加,美国公法涉台提案增加。从原因来看,府会博弈、选举政治因素、议员个人因素、霸权护持等因素都成为美国国会介入对台政策的重要原因。从影响来看,美国国会涉台立法增加会影响岛内政治与两岸关系发展、损害中美关系大局、影响区域稳定与国际秩序走向等。最后,周老师指出,对于中方而言,我们应该从学理层面、政策层面以及两者结合的角度加以应对。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后朱黎黎老师的发言题目是《语言与政治:以中美贸易战为中心》。朱老师对中美贸易话语进行了过程分析,随后重新建构了中美贸易战和话语的主要论辩,并分析了其中论辩的策略操控,最后对媒体关于中美贸易战主要论辩的合理性予以评价。从整体分析结果看,中国媒体语料,几乎所有的新闻都是为其正方(反对贸易战、支持双赢)意见分歧而辩护,其中多重论证、并列论证和从属论证都建立在因果关系、征兆关系、类比关系等多种论证图式的基础上。中国媒体的中美贸易冲突话语突出了合作框架、旅程框架和健康框架,激活了以中国传统价值观为支撑的“和平崛起、合作共赢”的深层框架。相比之下,美国的贸易冲突话语中正方的观点也有复杂的论证结构,包含因果论证图式、征兆型论证图式、类比论证图式。为维护美国论中正方立场提出的许多论证存在诉诸后果谬误,诉诸权威谬误,虚假类比谬误,后此谬误等谬误,难以让人信服。美国媒体上中美贸易冲突话语则策略性地突出了冲突框架、战争框架和疾病框架,塑造了中国的负面形象,激活“美国优先”的深层框架,以体现其主导公平正义的价值观。美国语料前景化的框架符合美国话语中建构的协商论辩。
流溪书院院长杨维忠副教授的发言题目是《中西互鉴:利玛窦的“自我”与“他者”的相向而行》。杨教授从利玛窦在中国的传教经历着手,分析中西互鉴的历程。杨教授的发言从四个方面展开,包括自我与他者的含义、利玛窦的自我与他者、利玛窦的相向而行根本内涵以及利玛窦如何实现了自我与他者的相向而行。利玛窦在《天主实义》中,借鉴了中国“孝”的概念。他认为孝观体现了他对儒家思想的选择性适应。利玛窦并未完全按照儒家经典汲取“孝”的全部含义,而是根据自己需要进行了改写,使其在内涵上与“忠”“仁”“礼”等命题建立起联系,形成了以孝道为核心的儒家思想阐释体系。而从利玛窦的《交友论》中,可以看出他对中华文化的尊重和喜爱。利玛窦能够将其自我与他者相向而行的根本在于文化适应性理论。文化适应理论是直接全球化的核心问题,它诠释着文化适应过程和结果,分析文化适应的态度与去向,理清文化适应的群体,提出引人深思的问题。放低自我姿态借鉴他者是中西文明共创世界新秩序下的不二之路。
最后,寒竹老师对各位与会嘉宾的发言进行了细致且深入的点评,随后与会专家进行了热烈的讨论。这是尚道中国发展论坛连续举办五年以来,会议主办方首次开辟青年论坛,为青年学者和研究人员提供了交流思想、展示成果的平台与机会,会议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后续尚道社会研究所将继续在推动名家争鸣、中外互动交流的同时,推动青年学者之间交流对话与学术成果的分享。

相关搜索:青年国会中美贸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