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时政 > 正文

“后疫情时代中国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中外青年学者座谈会

更新时间:2021-10-20 13:01:08  |  来源: 尚道社会研究所

10月16日(周六),由尚道社会研究所主办的“后疫情时代中国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中外青年学者座谈会顺利举行。来自复旦大学、上海纽约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大学、江苏省发改委战略与发展研究院、上海大学、华侨大学、西交利物浦大学、深圳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等高校和智库的中外青年学者一起探讨了中美关系的发展前景、中国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等议题,会议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学者们自由采用中英文进行了发言。

尚道社会研究所所长寒竹老师首先作了题为“中国内政外交面临的新机遇与新挑战”的主题报告。报告主要分析了当前中西方关系面临的困境与变化等,包括西方国家对中国发展的误解、中国经济崛起所带来的世界格局的变迁等问题。寒竹老师认为,西方对中国的认识一直存在着不同的误区。早在新中国建国之初,一些西方国家简单视中国为苏联的东方翻版;改革开放以后又对中国的发展道路,包括政治走向产生了一厢情愿的想象,以为中国会逐步引进西方式的政治体制;而近年来又对中国政治经济领域发生的变化产生了错误的认知。他指出,中国中央政府进行的改革和调整是中国社会的内在要求和大势所趋,绝非偶然。另外一方面,中国的崛起和世界经济结构的变化等原因,使得世界政局的焦点由欧洲、中东地区转至亚太,而且这一现状仍旧会持续下去。目前中美双方的关系虽有向好态势,但双方的立足点或有不同,两方应积极寻求共同点,避免战略误判,促进合作共赢。
 
随后,研讨会分为三个主题展开。第一场讨论由尚道社会研究所所长助理曹朝龙主持,研讨主题为“中美关系的前景”。上海纽约大学助理教授Ivan Willis Rasmussen以“The Not-so-new, rather ‘Goldilocks’ new Cold War”为题作了英文发言,并运用实证研究的方法探讨了当前学界出现的中美“新冷战”迷思。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助理研究员周文星重点关注台湾问题,并分析了美国“保台派”的兴起及其对中国统一的影响。尚道社会研究所特邀政策分析人员陈静则主要分析了拜登上台后中美贸易关系前景。
 
第二场讨论由西交利物浦大学中国研究系副教授Dragan Pavlićević主持,主题为“中国面临的新挑战”。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助理教授刘宇辰以“中国犯罪调查的艺术:维护治安手段的分类”为题作了英文报告,从理论和现实角度对中国警务进行了类型学分析。上海外国语大学硕士研究生李明炎做了题为“中国政商关系的新变化——解释与挑战”的发言。江苏省发改委战略与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卞恒沁作了“碎片化媒体时代的社会阶层与话语塑造”的报告,分析了新媒体时代的话语特征、阶层分化等,并提出建议。上海大学全球治理研究中心主任、教授Tugrul Keskin作了题为“A reassessment of Beijing’s Xinjiang policy”的报告。
 
第三场讨论由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助理研究员周文星主持,主题为“中国外交面临的新挑战”。华侨大学国际关系与外交政策副教授Raj Verma以“Stability/instability in Afghanistan-Pakistan (and beyond):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India’s and China’s counter-terrorism strategies/approaches”(阿富汗—巴基斯坦(及其他地区)的稳定/不稳定:印度和中国反恐战略/方法的比较分析)的报告。西交利物浦大学中国研究系副教授Dragan Pavlićević作了题为“The prospects for Sino-Europe relations”(中欧关系的前景)的英文报告。深圳大学饶宗颐文化研究院助理教授周磊从“上层、中层、底层”三个层面分析了中西博弈背景下香港与内地的关系。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讲师孟维瞻作了题为“新冠疫情如何塑造中美的政治体系竞争以及美国的应对”(How COVID-19 shaped US-Chinese political-system competition and the US response)的报告,讨论了中美关系所带来的影响和变化,以及中美双方各自的优势等。
 
本次研讨会上,与会学者就以上三场讨论的主题进行了热烈讨论,分别从自己的研究领域出发,发表了一些新颖的、深刻的观点。学者们围绕中美关系、港台问题等议题分析了其内在原因、产生机制等,并提出了一些可行性建议和研究方向。三场讨论结束后,寒竹老师致闭幕词并作总结发言,对此次研讨内容进行了概括性的陈述,并提出了几点新的思考方向。
 
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正进入一个关键时期。在新时期,历经改革开放而日渐强大的中国也遇到了一些新的挑战和风险。当此之时,对其中的一些议题进行探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诸位学者均表示此次研讨颇感受益,并期待和与会诸君再次相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