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动态 > 正文

2023年尚道社会研究所年会顺利举办

更新时间:2024-01-08 15:43:39  |  来源: 尚道社会研究所

2023年中国社会发展与对外关系回顾及展望座谈会
暨尚道社会研究所年会顺利举办
 
 
2023年12月23日,尚道社会研究所在南京顺利举办“2023年中国社会发展与对外关系回顾及展望座谈会”暨尚道社会研究所年会。来自中国社科院、南京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国防大学政治学院、河海大学、上海大学、安徽大学、广州南方学院、江苏省社科院、南京市委党校等高校和研究机构的近20位学者参会。
 
尚道社会研究所所长寒竹老师首先致欢迎辞,所长助理曹朝龙主持了会议。寒老师对来自各地的嘉宾学者表示热烈欢迎,并感谢大家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齐聚南京。2023年对于中国的未来发展具有特殊意义。回顾2033年,展望2024年,我们可以预见中国社会将经历哪些深刻的转变,以及各个领域未来的发展趋势。寒竹老师希望大家就各自研究方向畅所欲言,并围绕“中国社会发展与对外关系”这一主题展开广泛而深入的交流。
 
接着,寒竹老师就目前国际国内基本局势做了分析。寒竹老师认为,2023年正值中国政府新一届领导班子上台的第一年,这一年的发展可以看出未来几年的政策方向。同时,2023年是疫情解封后的第一年,社会在经济发展、就业民生等问题上的反弹力度是观察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在国际上,俄乌战争仍在继续、而哈以冲突爆发,这两场战争的影响是全球性的,世界格局变化的走向值得密切关注。在中美关系层面,中美领导人峰会在一些领域达成了共识,双方的关系或将迎来一段基本稳定的时期。但回顾拜登上台以来的对华政策,中美双方的严重分歧仍在,竞争关系仍旧持续。目前,中美双方都认为时间在自己一边,双方的竞争归根结底为制度的竞争、内政的竞争,中美未来何去何从或取决于各自内部问题的解决。
 
中国社科院世经政所研究员徐进围绕最近的热点词汇“全球南方”谈了谈自己的观点。徐进老师认为,2023年正值“一带一路”政策十周年,因此有必要对中国的外交政策进行一番重新认识,对社会上流行的一些观念进行检视。针对目前一些认为中国外交是“丐帮外交”的声音,徐老师认为这种观点有失偏颇。相较于所谓主流的西方外交,中国的“一带一路”政策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是开放的、来去自由的,是不搞意识形态划界的。“全球南方”在某种程度上是新瓶装旧酒,近期这个概念之所以爆火,主要在于中美竞争的加剧。目前,中美双方都在争取“南方”国家以加重自己天平上的砝码,要达到这一目的,中国所能依靠的正是经济层面的“一带一路”和政治层面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华东师范大学亚太地区研究中心执行副主任、研究员陈晓晨向大家分享了“中国-所罗门群岛安全合作框架协议的前因后果与启示”。陈晓晨老师首先介绍了所罗门群岛的基本情况,介绍了“中所协定”签订前所罗门群岛与美国之间的外交博弈,分析了美国印太战略对所罗门群岛造成的影响。基于相关背景,所罗门群岛的外交主动向中国转向,中国也对所罗门群岛进行了积极的帮助和支持,包括所罗门群岛安全力量得到“从零到一”式的提升、经济活动恢复积极态势、社会和政局保持稳定等等。同时,也不应忽视的是,美澳等西方国家对该地区的动向产生了高度警觉,地区国家的疑虑上升等苗头出现。“中所安全协议”给我们推进多边合作带来了重要的启示。
 
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副教授张晒从情境主义的视角切入,探讨了协商与正义的问题。张晒老师梳理了卢梭、罗尔斯、沃尔泽和米勒、哈贝马斯等学者相关理论中关于“协商”的问题,卢梭的公意是一种神交式协商,罗尔斯的公共理性和无知之幕的理论中没有协商,沃尔泽和米勒的情境理论忽视了协商,其理论基于社群主义自然形成的共享理解,而哈贝马斯的协商主要是为了回应罗尔斯。因此,有必要从情境主义的角度来探讨作为一种正义生产机制的协商的可能性。张晒老师从差异化情境与共享理解的难产导致的正义的海市蜃楼、协商的有限性、普世正义的存在与否、正义的建设性调试等角度层层深入,推进到正义的生产范式等问题,在学术上为通过协商来实现正义探索了一条可能性路径。
 
广州南方学院副教授、“流溪书院”院长杨维忠以基辛格时代与美国当下外交策略视角分享了“中美外交话语的功能主义考量”。杨维忠老师认为国际交往的出发点都在囿于本国的立场而考量的国与国的关系。这是一种长期存在的功能主义主义立场。美国当下拜登政府的外交策略其实具有精准目标,基本是在延续特朗普政府的外交策略,特别在对华战略上,没有太大的变化。然而,俄乌冲突的发生改变了拜登政府的原有对华策略,也在转向基辛格时代的现实主义立场,对华外交战略有了明显的调整。但这种转向并不乐观,目前的平衡只是暂时性的。美国大选结束后,或将对中国施加更多的战略竞争手段。
 
南京市委党校副教授苏瑞娜就当前中国经济的现状及贸易问题谈了自己的观点。基于现有调研资料和数据,苏老师认为,2023年中国经济面临不少的新挑战,比如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出口受到冲击;地方财政压力增大,房地产和就业问题凸显等等。面对新情况、新问题,苏老师认为,我们既要警惕外部的压力和挑战,同时又要解决好内部问题,包括继续出台相关政策刺激经济、提振国人信心等。
 
河海大学社会学院周东洋老师分享了自己近来对网络与社会分层的研究。其中在性别观念层面,互联网阅读与性别的现代化、平等化密切相关。研究显示,总体上,参与互联网阅读越多,性别观念越趋于现代化、平等化。但研究也呈现出了一定的群体差异,互联网对性别观念的影响主要作用于女性用户。具体到年龄、收入、户籍等因素时,女性用户年龄越小受影响越大,收入越高受影响越小,城市女性相较于农村女性受影响更小;综合各种变量显示,高收入、受教育水平较高的城市户籍男性更保守,但所有女性都会因互联网的影响而趋于现代化。
 
上午发言结束后,与会学者进行了激烈讨论,学者们就“全球南方”概念、中美关系、中国经济发展遇到的问题等展开了补充、提问和互动研讨。
 
下午的发言,寒竹老师进一步对中美战略博弈与国内社会发展作了补充。他对比了两党对华政策的异同,同时回顾了拜登上台后在联合盟友、对华高科技脱钩等领域的有关行动。针对台湾问题,他强调了中国虽然坚决保持各种统一方式的选项,但并未提出解决台湾问题的时间表。除了国际政治议题外,寒竹老师还深度剖析了中国面临的经济和社会问题。他详细讨论了出口挑战、房地产难题以及就业困境等内容,为听众呈现了中国内外部所面临的复杂局势。最后,寒竹老师呼吁中国在国际竞争中塑造继续坚持改革开放、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让中国社会具有更强的活力,在战略层面赢得主动权。
 
澳门科技大学的陈静博士以美中战略竞争特别委员会为例分析了美国国会在对华策略制定中的作用。她指出,众议院的“美中战略竞争特别委员会”在美国对华政策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尤其是在两党对华政策日益强硬的大背景下。该委员会发布的最新报告提出了三大支柱,涉及重新设立中美经济关系、阻止资本和技术流入中国、加强美国技术领导地位,并与盟友共同提高经济韧性。她认为,该委员会在美国国内引发了反华情绪,恶化了在美华人和华侨的生存环境,同时也阻碍了中美经贸、政治和人文交往,给中美关系和全球治理带来了一系列负面影响。然而,她也指出了该委员会的一些困境和局限,包括在国内遭到反对声音、内部存在分歧以及缺乏立法权。她建议国内学界应深入研究美国国会的角色,关注其涉华法案和活动的动态,加强与国会的互动。此外,她主张以经贸关系为切入点,继续改善中美关系。
 
复旦大学人文社科高等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孟维瞻博士作了题为“特朗普主义的现象本质”的演讲。他的研究聚焦于特朗普主义在美国政治中的兴起,并强调其对传统政治共识、价值观、以及民主政治体系的颠覆影响。他关注了特朗普支持者的特点,包括工人、农民、白人、以及宗教群体。他提到了特朗普主义在当前政治环境中的持续影响,尽管特朗普已经下台,但他依然对共和党产生深远影响,并且在面对多项法律起诉的情况下,支持率依旧居高不下。随后他深入探讨了美国两党对特朗普的反制手段,包括深层政府的破坏、主流媒体的污蔑、司法部和联邦调查局的调查,以及弹劾等手段。他对于美国可能走向内战、新法西斯主义复辟的担忧也得到了阐述。总体来说,他认为特朗普主义将在美国政治中长期存在,给国家带来了不确定性和挑战。
 
国防大学政治学院助理研究员路高学做了题为“老子的军事文明观及其当代思想”的演讲。他在研究中引用了多位历史学者和文化名人的观点,强调了《老子》在兵家文化中的地位。他指出,《老子》不仅是一部哲学著作,同时也具有兵书的性质。他引述了各个时期不同学者对《老子》的解读,强调了老子军事思想的形成背景。在描述老子的军事文明观时,作者列举了《老子》中关于兵器的负面描述,强调兵器的不祥性。同时,他突出了老子强调不得已而用兵、不以兵强天下的原则。他引用了毛主席和邓小平的观点,将老子的军事思想与中国革命战争的实践相联系,强调了谨慎使用武力的原则。他提到老子的军事思想在当代的影响,尤其是在国际关系和台湾问题上。最后,他引用了邓小平的“中国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的观点,将这一理念与老子的军事文明观相呼应,并提出老子的军事思想逻辑有助于外国更好地理解中国的军事策略及逻辑。
 
江苏省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陈云龙分享了自己对中国教育制度改革的研究。他在宏观层面回顾了中国教育政策的执行,深刻探讨了教育扩张、自主招生、重点学校制度、民办教育崛起、精英与大众教育的权衡、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争论,以及双减政策带来的影响。他认为,教育扩张是否能解决公平问题值得研究,随后指出了当前存在的四种教育层面的问题,自主招生存在资源不均分配,重点学校制度与民办教育与政策本意有所差异,私人培训市场混乱导致新的教育不公,素质教育虽纳入考评却逐渐应试化。双减政策并未导致公众对学校的选择取向发生改变,对低收入工薪家庭孩子更为不利。通过特定案例,他揭示了中国教育当前存在的一些不公平现状,期待教育改革向深层次体系问题的解决迈进。
 
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博士生夏艺恣就自己正在从事的比较政治和中国民主制度的探索谈了谈看法。她提出,在对比中西方历史时,中国具有独特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情境,她认为西方的民主建立在高度发展的公民社会基础上,注重对权力的限制和分化。相较之下,中国走过一条全能主义的道路,在解决社会危机和实现民族独立方面取得积极成果,却也带来了权力过度集中和个人自由受限等问题。在强调中国共产党的现代化和自我革命时,她详细探讨了两个关键方面。首先,对政党权力的规范和约束,提出了对权力进行规范的必要性。其次,通过党的组织能力和形态能力推进社会发育,包括培育契约精神、法治文化、宽容合作团结等共同体。总体而言,她认为中国民主建设需要在综合考虑历史和社会特点的基础上,通过中国共产党的现代化和自我革命来规范权力、推动社会发育,实现真正的民主成长。
 
在研讨会的互动环节,与会嘉宾就中西方文化差异、中国外交以及中美关系等议题展开了激烈的思想碰撞,并提出了富有洞察力和启发性的见解。他们深入探讨了这些议题,从多个角度出发,阐述了各自观点的合理性和重要性。与会者们对于2024年充满期待,期望能够再次举办线下活动,进行更多面对面的、建设性的交流。

相关搜索:社会发展对外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