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动态 > 正文

“人民币国际化与中国经济发展前瞻”研讨会顺利举办

更新时间:2017-03-20 14:35:37  |  来源: 尚道社会研究所

2017年3月5日,由中国力研究中心和格致出版社主办的“人民币国际化与中国经济发展前瞻”研讨会在上海世纪出版大厦顺利举行。来自哈佛大学亚洲中心、中国社科院、上海社科院、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泰国正大管理学院等高校和科研单位的十余位国内外专家学者参会。

研讨会开始后,格致出版社社长范蔚文和中国力研究中心主任寒竹分别致欢迎辞。范蔚文社长首先对《人民币的崛起:全球货币新体系的兴起》一书的出版历程进行了回顾,同时也对此书两位作者欧纬伦(William Overholt)、马国南以及所有参会嘉宾的到来表示感谢。他认为,人民币国际化是历史的一个发展趋势,它不单单是经济问题,还有政治层面的考虑。因此,他希望与会学者能够围绕这个主题进行热烈的讨论。


中国力研究中心主任寒竹先生则指出了去年以来人民币国际化部分指标出现逆转、速度放缓的客观情况。在新的形势下,他呼吁大家一方面就如何理解和客观看待人民币国际化自由充分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并积极讨论人民币国际化的路径和前景;另一方面,由于人民币国际化与中国经济发展密切相关,他希望大家在分析人民币国际化的问题时,同时也对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以及未来的前景提出新的想法和建议。
 
\
研讨会现场
 
 
人民币国际化不等于人民币的“美元化”、“英镑化”

中国力研究中心主任寒竹认为,从2009年到2015年,对人民币的升值预期大大地推升了人民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比重,期间不乏一些泡沫。现实地看,人民币的各项指标的“停滞”或“倒退”,实际上是人民币在国际货币市场中泡沫挤出后回到了应有的位置。人民币国际化的路径有两个方面很重要。第一是循序渐进,从周边国家到一带一路国家,再到全球范围,这个过程不宜冒进。另一方面,中国政府需要对人民币国际化有明确界定,所谓人民币国际化主要是指人民币在国际贸易中的计价、支付和贮存,而不是简单等同于人民币的无条件自由兑换。换言之,人民币国际化不等于人民币的“美元化”、“英镑化”,人民币的国际化当然意味着人民币的兑换会不断趋向自由,但人民币的兑换始终是有条件的,不太可能跟西方国家的主要货币完全一样,这是中国的制度和中国的国情决定的。

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李滨指出,人民币国际化的环境其实跟美元作为国际货币的环境不一样。当美元与英镑作为国际货币时候,他们与黄金直接挂钩,并产生了固定汇率制,而中国不存在这个条件。中国是在一个浮动的汇率制下搞人民币国际化。这两种情况造成人民币一开始作为国际通用货币所面临的问题更为复杂。从人民币国际化对中国经济的利与弊来说,人民币国际化一方面有助于提升中国国际地位,增强中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力、减少汇价风险、促进中国边境贸易的发展、获得国际铸币税收入等。但另一方面,它也会对中国经济金融稳定产生一定影响、增加宏观调控的难度、加大人民币现金管理和监测的难度。权衡利弊时所产生困境和矛盾也是目前人民币国际化处于相对停滞的原因之一。

管控“早熟”的人民币国际化所带来的阵痛

“当一个人发育过早的时候,比如两个十二三岁的孩子出现早恋,他们可能有人生很难忘的经历,但也许会带来很多麻烦。发育过早不一定完全是负面的,但是风险很大。”

国际清算银行前高级经济学家马国南将人民币国际化比作“早熟”的孩子。他认为,中国的经济和市场规模对中国是很有利的因素。因为中国是最大的贸易国,第二大的经济体,第三大的债权国。中国有全球最大的银行体系,第二大的股票市场,第三大的债权市场。但是,人民币要变成全球性的货币,还需要国内有成熟的金融经济环境。最近一两年,人民币所承受的压力主要来自美元的强势,人民币的估值过高;资本账户的过早开放;国内居民有增加海外资产配置的欲望;中国经济增长的放缓等等。马国南建议,人民币国际化不要试图寻求捷径,要把金融改革、资本账户开放这些领先的战略先缓一缓,应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基本的经济改革上面,包括国企、土地、地方财政的改革,并发展国内自己的避险工具市场。

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肖立晟认同马国南教授的说法,对于近两年人民币国际化所出现的困境,他分析到,当初人民币国际化推动的基础,主要是基于人民币的升值预期,基于当时所谓的美元霸权衰弱的战略出口。这不是一个真正的市场需求的结果。通过海外离岸市场的调研,他提出未来的人民币国际化要因地制宜,从需求方出发,逐步推动海外离岸市场发展;增强汇率弹性,逐步放开我国境内外汇市场的个人和企业结售汇的实需原则,增加在岸外汇市场交易的深度和广度;渐进的开放资本账户,逐步收敛CNY和CNH;推动利率市场化,完善国债收益率曲线;增强人民币国际化政策的延续性等建议。

“周边化—区域化—国际化”的人民币国际化路径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李巍认为可以采取“打造人民币国际化支点国家”的策略来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所谓货币支点国家,就是指在一个政府间的货币伙伴网络当中,对一种货币的国际地位的扩张和维护提供支持和便利的跨国政府。也就是说在这个网络当中,能够主动愿意支持某种货币的这样一个其它国家的中央政府,它专门用来描述货币引力的官方支持的关系。根据“支持能力”和“支持意愿”两个维度的分析和研究,他提出,英国、韩国、新加坡、俄罗斯、阿联酋可以作为五个货币支点国家。

泰国正大管理学院中国研究生中心主任洪风则认为,人民币国际化的地缘版图也应充分考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尤其是东南亚国家。在他看来,人民币国际化应该遵循三个步骤:第一个步骤应该是周边化;第二个步骤应该是区域化;第三个步骤是全球化。其中,中国和东盟自由贸易区其实是人民币最早能够实际形成关联的,或者说实践的一个区域。人民币的天然粮仓就在在东南亚。未来一段时间,人民币国际化应该充分认识到实体经济在现代经济社会中的基础作用,坚持以发展实体经济,努力推进技术密集型产业、高端产业发展,并将之作为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主导力量。同时,中国也应该积极发展虚拟经济,加速国内金融改革,逐步放松资本账户管制,保护人民币实现周边化、区域化、国际化,从而形成具有紧密货币制度安排的经济地理区域。

人民币国际化并不意味着与美元相抗衡

上海社科院世界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徐明棋教授认为,人民币国际化虽然很早被提上了议事日程,但是对于人民币国际化在不同的阶段到底要实现什么样的目标,我们并不是十分清晰。人民币国际化短期的目标应该还是定在为中国的企业从事国际贸易投资,减少汇率风险这个角度来理解。它并不是要和美元争夺国际货币的领导权。人民币国际化虽然客观上推动了国际货币的多元化,对美元霸权会产生一定的制约,但是由于国内的金融体系还不够完善,金融市场不够发达,人民币的国际化仍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一种简单的、由新兴大国的货币去取代另外一种货币这么一个简单的过程。

哈佛大学亚洲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欧纬伦(William Overholt)并不认为目前中国具有取代美元的雄心。但是他指出,这是一个现在几乎每个人都会问起的问题,而且当下全世界的确都在这么议论。从国际上看,特朗普将重心转向美国国内,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反全球化运动。而中国的金融领导人越来越务实了,习近平出席达沃斯论坛,在全球化与环境治理议题上扮演了一个事实上的领导者角色,中国越来越像是一个全球领导者。然而,在可以预见的未来,美元仍将是占有主导型地位的国际货币,尤其是作为储蓄货币。他判断,人民币国际化有着广阔的前景,然而妨碍人民币成为主要国际货币的最大障碍是其金融制度体系。

 
\
 参会嘉宾合影
 
(文稿:尚道社会研究所 曹朝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