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文章 > 正文

香港区选观察:投票率创新高的三大原因

更新时间:2015-11-23 17:05:18  |  来源:转载

特区第五届区议会选举昨日落幕,全日投票率达47%,创了回归以来之最高纪录。超高的投票率与选前的低迷选举气氛形成强烈对比。为何会出现如此情况?虽然投票具体数字以及最终结果仍有待完全准确的公布,但从已知的情况分析,可大致得出三个因素:一是“选民登记率”创了纪录,客观上推高投票率;二是不论是建制派还是反对派阵营选民投票意欲都在增加;三是对地区选举以及本区利益关注度的大幅提升。

众所周知,区议会选举由于政治化程度不太高,投票率一直低过立法会选举;而2003年出现50万人游行,才推高了当年的区选投票率。但本届选举投票在昨晚十点半结束,截至晚上九点半的数字,已高达43.65%,再加上最后一小时的数字,全日投票率达47%。这一数字不仅是回归以来区议会选举中最高的一次,甚至还超过了2008年立法会选举的投票率(45.20%)。

“首投族”与“银发族”大增

事实上,从区选报名开始直至投票的前一天,整个选举的气氛可用“低迷”来形容。反对派攻击建制派“冷处理”、故意低调竞选;而就算反对派采取了一切政治挑衅手段,但都未能“得逞”,整个竞选过程给人的印象都可用“平淡”来形容。正是在这一背景下,突然出现超高的投票率,无不令人感到吃惊。到底原因何在?

第一、“选民登记率”的增加,客观上推动了投票率。来届区议会所有委任议席全面取消,不论是选民登记数字和登记率、民选区议员议席数目,以及区议会选举候选人数目,均是历来最高。超高的“选民登记率”,客观上有助于最终投票率的增加。不仅如此,选民登记的两个特徵同样有助推高数字。

2015年地方选区临时选民登记册载有约369万名选民,当中包括约26.1万名新登记选民。扣除约3.2万名离世和4.7万名取消登记的选民后,选民比去年净增约18.2万人。新登记选民中,以18至20岁的年轻人最多,共43289人,占56%,男年轻新登记选民为22162人,女年轻新登记选民为21127人。而被反对派称为“建制派票源”的50岁或以上的选民人数,则增加至192.1万人,较去年增加119552人,增幅约7%,当中66至70岁组别增加3.71万人,高达18%。相关组别占整体选民人数52%。

不论是“首投族”还是“银发族”都大幅增加,这两项因素最为特别。前者具有高的政治参与热忱,后者则具有高的政治忠诚度。当两者的登记率都出现大幅增长的情况,则在客观上给高投票率创造了条件。事实上,一个低“选民登记率”的选举,出现高投票率的情况是微乎其微。

第二,双方阵营投票意欲都在增加。表面上看,此次选举竞选气氛并不佳,远不如2003年,也不如2011年的选举。但是,从社会的政治张力而言,本届选举并不亚于2003年的一届。零三年出现强烈的社会对峙,当年恰巧有了选举,如果选举是放在第二年,也会出现超高的投票率。而本届选举则是2014年“占中”之后的首场政治选举,用一场“对决”来形容并不为过。因此,尽管候选人之间并没有太打“政治牌”,但双方阵营的选民,内在的政治张力却没有消除,而是在等候一场选举的机会去“发泄”。

社会内部张力并没有消除

对于反对派阵营而言,急欲借一次选举来证明去年的“占中”是成功的、是正义的、是符合香港社会需要的;而对于建制派阵营来说,早就对反对派“占中”、否决政改“忍气吞声”,早就希望用选票进行“惩罚”。因此,当双方选民都存在利用选票去表达政治意见的强烈愿望时,必然会推高投票率。

第三,对地区选举以及本区利益关注度的大幅提升。过去香港市民对区议会选举并不太热衷参与,主要原因在于,选民认为区选的格局太小,除非自己涉及切身的地区性事务,否则“不屑”或“不愿”参与这种“低层次”的政治性选举。但随着过去四届区议会选举的进行,以及区议会本身的政治性角色、所拥有的权力的不断增强,令许多选民重新审视自己的决定。尤其在于,区议会议员已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选民的切身利益,从道路的规划、小型工程的立项到政治意见的表达等等,都在发生巨大的影响力。这种变化直接影响区议会的政治定位。

如此高的投票率,是“昙花一现”还是会彻底改变区议会选举的性质,目前仍很难下定论。事实上,香港政治有所谓的“大小年”之说,2003年政治争拗多,区选投票率便突然飙升;2007年内部相对和谐,投票率也就较低。过去及今年则无疑是回归以来政治争拗最深的一年,投票率高也就不令人奇怪了。然而,问题在于,以当前香港的政治气候而言,要想回复到2007年时的和谐情况已不大可能,未来的政治争斗很可能会不断上演,如果这样的话,那么,今年超高的投票率,则可能是一个“开始”,未来的包括立法会投票,也会不断创出新高。

(本文来源:大公网 作者为资深评论员)

相关搜索:投票率香港区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