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动态 > 正文

尚道社会研究所举办“时评专栏写作经验分享与探讨”沙龙

更新时间:2017-04-27 19:50:54  |  来源: 尚道社会研究所

“一定要从极端的文风当中转变出来”,“行文不能居高临下,要把自己放在与读者平等的位置”,“注意区分不同的文章类型,写作的要旨在于内容的具体、逻辑的严密和概念的清晰,内容越丰富,结论性就越强……”在由尚道社会研究所主办的“时评与专栏写作经验分享与探讨”沙龙活动中,主讲人寒竹老师特别提醒大家注意这几个方面。
 
在社会愈加开放的今天,自由地表达和写作是未来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然而,如何才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可谓见仁见智。由于时评专栏类文章与研究报告、学术论文等有诸多不同,如何才能把握到位?国内外一些主流报刊、网站对文章的写作要求是怎么样的?在文章写作过程中有什么原则可以遵循,又有什么好的经验可以借鉴?
 
2017年4月26日,尚道社会研究所所长、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研究员寒竹老师专门就“时评与专栏写作”这一主题分享了他多年的经验和感受。来自南京大学、南京市委党校、东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等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嘉宾参加了此次沙龙。
\
 
寒竹老师首先从中国古代传统和近代革命以来舆论界的文风特点出发,指出在时政类文章方面中国一直存在着教条主义和革命式的“遗风”。前者表现为脱离中国现实,盲目引证某种理论或只言片语的观点,而忽视中国社会实践;后者表现为强烈的价值立场先行、“扣帽子”、结论性的话语充斥文中。1941年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提倡将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可视为对教条主义、本本主义进行批判的事例。
 
经历革命、建国和改革开放之后,原来那种只注重空洞理论的行文越来越少,教条式的写作方式也逐渐不受欢迎。但革命性的、“红卫兵”式的文风依然存在,而且深深影响了当下中国人写作的方式。寒竹老师认为,这种极端式的文风在革命年代抨击黑暗世界时有其价值和合理性,但在全球化时代的中国,由于这种行文方式字里行间都是强烈的价值判断,而且总是以真理化身的姿态驳斥对方,不仅说服力不强,还给人以宣教性的印象,容易引发读者的反感。寒竹老师还以骆宾王的《讨武檄文》、曾国藩讨伐太平军檄文等案例说明中国古代传统当中就带有这种“攻其一点不及其余”的写法,可能这也是影响近现代国人写作方式的原因之一。
 
然而,一篇文章不可能没有价值的判断,有时也难以避免褒贬色彩的存在,那么如何才能避免这种两难的困境呢?寒竹老师强调,首先一点是我们要从原来那种极端的文风中转变过来,尽量用客观的方式,讲道理的方法把时评类文章写出来;第二点是要学会理解“真理”的表述,正如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中指出的,“真理既不在开端,也不在结尾,而在于过程”。具体到文章写作过程中,由于真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任何一个人的论断都不应轻易作为一个既定的前提,而是有待论证的。因此,相关的价值和理念应当体现在每一个章节或段落的内容表述中,结论部分只是对前文论证内容的提炼和总结而已,即中间的内容越丰富具体,文章的说服力就越强。第三,在写作技术方面,文中涉及的概念一定要清楚,要增强文章逻辑的严密性,做到一环扣一环,同时,写文章要摆正态度,一定不能居高临下,要把自己放在与读者平等的位置。讲座的最后,寒竹老师还提醒大家,无论写什么类型的文章,寻找全新的视角或观点非常重要,不能人云亦云,而这就需要我们长时间的知识积累。
 
在互动和提问环节,寒竹老师与各位嘉宾分别就中国的“新闻专业主义”、文学作品与宣传、中国话语的创新、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和历史传统对文艺作品创作的影响等话题展开了深入交流和讨论。此次沙龙的主题是“时评写作”,但大家的交流内容从政治、经济、社会到中国历史的文化传统均有涉及,各位嘉宾也从不同视角表达了对相关问题的看法。整个沙龙气氛融洽、讨论热烈,给大家奉上了一场精神的大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