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时政 > 正文

尚道周报:韩国“被迫”让步,韩美自贸协定将更新(3期)

更新时间:2018-04-09 10:05:42  |  来源: 尚道社会研究所

在贸易问题上,美国近期向欧盟、日本、韩国等国家频频发难和施压。综合相关媒体引述美国白宫高级官员透露的消息,美国和韩国政府已就韩美自由贸易协定修订内容基本达成一致,新版协定将有利于扩大美国汽车对韩出口。美方还有意与韩方达成防止“汇率操纵”协议。
 

“新版”协定把美国对韩国客货两用小型卡车征收25%进口关税的期限延长20年至2041年;允许符合美国汽车安全标准的美国车企每年对韩出口汽车配额由2.5万辆增至5万辆。
 
据了解,受高额关税所阻,目前尚未有韩国车企向美国出口客货两用小型卡车。韩国两家最大车企现代和起亚集团工会对延长降低小型卡车关税期限的做法大为不满。现代汽车公司工会在一份声明中称,“这是一份侮辱性协议,等于接受特朗普先发制人阻挡韩国小型卡车进入美国市场的策略”。
 
对于韩国为何能够接受此协议并且快速谈成,南京尚道社会研究所研究员曹朝龙日前接受《中国贸易报》采访时表示,“‘新版’FTA是韩美双方重新博弈平衡的过程。对韩国而言,美国是其第二大贸易出口国,韩国对美贸易依赖性强,不得不进行部分妥协。通过与美国快速达成FTA修订协定,韩国一方面可以保住自贸协定,维持整体的互惠性;另一方面,也可避免美国对其钢铁课征高额关税,同时还可守住本国农业领域利益。”
 
除了豁免韩国的钢铁关税外,此前特朗普政府还对欧盟、澳大利亚、加拿大、墨西哥、阿根廷和巴西的钢铝关税予以豁免。显然,特朗普对盟友和其他一些经济体采取的是“胡萝卜加大棒”的策略,即在敲打和提醒合作伙伴的过程中达到维护美国自身利益的目的。一些专家指出,在中美贸易纠纷不断升级的背景下,为减少贸易战可能产生的损失,中国应当加强与世界各大经济体的沟通、合作和理解,共同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行为,同时也需要警惕特朗普政府继续采取各种手段拉拢欧盟、韩国、澳大利亚、日本等经济体来“围堵”中国。
 
中美贸易战中的民间舆论反馈
 
当地时间4月5日,特朗普政府考虑基于“301调查”再对中国追加1000亿商品的征税。此前,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依据“301调查”结果公布了拟加征关税的中国商品清单,涉及每年中国对美出口约500亿美元的商品。这意味着两项征税方案实施后,美国将要对中国出口美国的1500亿商品加征关税。面对美国制造的贸易摩擦,中国已开始以同等规模、同等数额和同等力度来反制美国。中国的回应是,“我们不想打,但不怕打贸易战”,如果美国坚持搞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中方必定予以坚决回击。

 

中美经贸紧张关系的再度升级,引起了国内外舆论的广泛关注。那么中国民间舆论的反馈到底是怎样的呢?从当前国内的各种网络报道和评论来看,民间舆论主要分为了三种声音:
 
一种声音是肯定和支持中国政府的应对举措,对美国的“霸权性”行为表示反对。这种舆论目前在国内占据大多数,各主流媒体、政策专家和学者也认同中国商务部作出的“中国不想打,但不怕打贸易战”回应。很多网友认为,贸易战由美国所挑起,试想别人欺负到自己头上,一味地妥协退让解决不了问题,而唯有“亮剑”,才能回击美国咄咄逼人的态势。
 
另一种声音则担忧中美贸易战会“两败俱伤”,尤其会对中国经济造成重大损失,所以不赞成中国与美国打贸易战。这种观点多从当前中美贸易总值和进出口总额等数据出发,认为中美贸易之间相互依赖性强,贸易体量大,双方都不让步必然对企业、个人构成沉重打击和影响。
 
此外,还有一种声音除了关注中美贸易战本身,还对中国媒体的报道方式进行了评价。在他们看来,一些媒体较多报道官方的态度,而没有关注普通民众对贸易战的真实感受和看法。这种观点指责中国媒体在报道当下情况时几乎全是乐观和赞扬的声音,并称这容易误导决策者,助长民族主义情绪。
 
以上声音中,后两种观点并不普遍,在当前的互联网上也没有太大影响,但他们的看法给当前不断紧张的贸易战气氛提供了一种反思,或值得进一步关注和讨论。
 
高校性骚扰事件在网络公共空间激起强烈反响
 
清明节期间,原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沈阳被公开举报在20年前性侵女学生并致其自杀的事件,引起了知识界的广泛关注。
 
事件经过是,4月5日北京大学95级学生李悠悠等社交网络上刊发文章《现南京大学文学语言学系主任、长江学者沈阳教授,女生高岩的死真的与你无关吗》、《怀念去世二十年的高岩同学》、《写在我的同学高岩逝世二十周年之际》,实名举报沈阳在20年前性侵北京大学1995级中文系本科生高岩致其自杀身亡,要求沈阳对高岩的自杀事件负责并作出道歉。
 
该事件经网络曝光后,与沈阳相关的北京大学、南京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先后表达立场,谴责沈阳存在的师德师风问题。南京大学文学院在事件发生两天后公开发文建议沈阳辞去教职工作。
 
在这起高校性侵事件之前,网络上还出现过诸如北航知名教授、长江学者陈小武被受害者实名举报长期性骚扰女学生,南昌大学国学院副院长性侵女学生等事件。这几桩性侵事件连同最近武汉理工大学出现的“陶崇园坠亡事件”在网络空间引起持续而强烈的舆论纷争。这些事件的发生让人们开始反思高校的师生关系、性骚扰、教育制度和学术系统的生态等问题。
 
“沈阳事件”的曝光首先让人们想到了这是一起中国高校的学术性骚扰自救运动,是中国版本的“Me too”运动。一些网友指出,正是几个海外华人帮助发动了这场“Me too”运动,掀起了舆论的高潮,也促使人们从理性层面讨论高校性骚扰的发生机制以及权力不对等情况下的“师生恋”现象及危害。
 
在应对性骚扰方面,这一事件也促使人们思考如何建立起防治性骚扰的有效机制,加强对性骚扰的界定和立法,让“有权者”有所忌惮,无权者敢于发声而不一味妥协退让。
 
在高校教育制度层面,还有一些讨论涉及到当前高校系统的生态和逻辑、网络舆论压力和高校行政权力的运用、学生权利的保护等话题。无疑,这次“沈阳事件”在网络空间引发的热议不止局限在高校性骚扰现象本身,它还反映了中国网民在网络公共空间的潜在影响力、监督作用以及制度和主流媒体在面对舆论突发事件时所面临的挑战和应对能力。在越来越开放的网络社会时代,公开化且及时性的回应和沟通将成为疏通网民情绪和意见,化解潜在社会问题的必要之举。
 
 

相关搜索:韩美自贸协定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