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动态 > 正文

“当前世界格局的变化与中国的战略发展”研讨会顺利举办

更新时间:2020-07-02 15:43:14  |  来源: 尚道社会研究所

新冠疫情在全球的大爆发不仅极大冲击了人类的经济秩序和生活方式,也带来了国际政治和社会思潮领域的跌宕起伏。在过去的几个月中,围绕疫情的破坏性和各国的应对,人们从全球治理危机、逆全球化、欧美国家的产业回流、新冷战和新秩序等角度展开各种讨论和预测。尽管视角有所不同,但所有这些争论似乎都对当前的世界格局和国际关系表示出了担忧,特别是对中美这两个世界上两个最大的经济体的关系表现出担心。

鉴于此,尚道社会研究所于2020年6月29日举办了“当前世界格局的变化与中国的战略发展”线上研讨会。来自国内高校和相关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相聚“云端”,共同围绕疫情后的中美关系走向、全球金融体系的变化、世界是否会再度进入新冷战、后疫情时代的全球化进程等议题展开讨论。
 

 
\
 
6月29日上午,尚道社会研究所所长寒竹老师首先致欢迎辞并对会议的议题及相关背景作了介绍。寒竹先生指出,虽然当前疫情还没有完全结束,但后疫情时代世界格局的变化及走向的趋势已初露端倪。现行的国际体系是二战之后以同盟国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包括以联合国为核心的集体安全体系和以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代表的世界经济体系。由于现代国际体系的建构方式,美国是现代国际体系的最大受益者和支撑者。但是,目前有两个因素正导致世界格局发生深刻的变化:一是中国的快速崛起和融入全球组织的进程加快了国际体系的转变;二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崛起的警惕及相关行动正对现行的国际体系构成冲击。疫情之前,中美之间的冲突只局限在经贸、科技领域里,并没有上升到冷战的层面。而此次疫情的爆发更凸显了中美之间意识形态的矛盾。

上午的会议由尚道社会研究所所长寒竹主持。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人文社科学院全球研究项目主任郝雨凡教授作了“后疫情时代的中美关系”主题发言,他认为中美关系作为国际体系里重要的一环,其走向决定着当今世界的稳定与繁荣。自美国将中国定义为“战略竞争对手”以来,中美关系呈螺旋式下降的趋势。那么中美关系为什么发展到今天这个地步?中国为什么没有提前预测到中美关系的走向?我们应该想办法避免“新冷战”,还是要“丢掉幻想,准备战斗”?中国过去的中美战略是否存在误判?美国对华强硬是大选年的一个现象,还是一项长期战略?郝雨凡教授层层递进式地抛出几个问题,为在线的学者提供了新的观察视角和思想交流方向。

北京语言大学教授、国别和区域研究院学术院长黄靖教授发表了“疫情后美国对华政策及应对”的主题演讲,他认为2020年是美国的大选年,无论是特朗普连任还是拜登上台,美国对中国的强硬政策在短期内都不会发生改变。美国对华强硬是整合内部矛盾,激发内部活力的必要手段。与此同时,美国对华强硬也是美国逼迫其盟国选边站的一种举措。美国当前正从政治、经济、军事等几个方面采取行动,意图给中国制造一个糟糕的外部环境,导致中国犯战略性错误,诱发中国的国内矛盾。为了遏制中美关系的进一步恶化,避免中美间新冷战的发生,他认为中国应该制定一个“不能做”的清单,尤其注意淡化意识形态的色彩,做到“不对抗、不另起炉灶、不结盟、不扛大旗、不当头”。

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国际投资研究室主任张明以“疫情冲击下全球金融体系的结构性变化”为题,阐述了当前全球金融动荡的表现、原因和美元的国际地位的变化。他认为上半年全球金融市场的大动荡,具体表现为以美股和原油为代表的风险资产价格大幅下跌。随之而来的是疫情后全球金融市场的结构性变化:一是全球进入负利率时代,这有可能导致未来新一轮的金融不稳定;二是各国实施了扩张性财政政策,政府债务未来会有非常显著的上升;三是全球财富的收入分配不平衡程度加剧。同时,他还强调目前疫情下的状况与2008年金融危机后相仿,这意味着疫情结束后美元地位不降反升。

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副教授张发林以“中美国际金融权力竞争与管控”为题,阐述了当前的中美金融联系。他认为,中美金融联系可归纳为四个方面:国际金融结构、国际金融制度、国际金融观念、双边金融关系。中美金融联系的四个方面分别孕育并侧重不同的国际金融权力——结构性、制度性、观念性、关系性国际金融权力。在四大权力领域中,美国依然处于主导地位,并极力维护其既有权力,而中国通过人民币国际化、全面融入全球金融治理体系、谨慎处理对美国的债权地位,以及积极提出中国方案等政策和手段,试图提升其国际金融权力。在国际秩序变革的大背景下,中美金融权力竞争加剧的趋势渐强。

澳门大学社会科学院助理教授吴湘宁以“技术竞争与失控的中美关系”为题,阐述了技术的发展对中美两国的军事实力产生了重大影响。她认为技术已经超越了经济和传统军事对抗的范畴,在全球治理层面上要求各个大国达成一致,并就执行危机管理在制度和理念层面达成共识。她提出技术关系到竞争,技术不只是技术,还体现出与经济、军事安全、价值观的关联。她认为中美两国未来必然会在技术领域加大竞争力度,竞争是良性竞争还是恶性竞争将取决于中美关系的发展态势。

下午的发言由尚道社会研究所研究员曹朝龙主持。尚道社会研究所所长寒竹发表了“后疫情时代的国际秩序”的主题演讲,阐述了国际秩序可能在未来发生的变化及中国在此过程中的应对策略。他认为后疫情时代国际体系将会分化,一是以联合国、世贸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为代表的国际组织仍然存在,二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大国会巩固其同盟关系或者重新组建若干个双边关系,使美国在这些同盟组织中占据优势地位。疫情后这两种模式将会长期并存,战后建立的国际体系有可能出现空心化的风险,美国自己组建的战略同盟会不断得到强化。对此,在现有的国际秩序下中国应继续坚持不结盟政策,奉行多边主义,谋求在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贸易组织等国际体系框架下解决问题。
 

 
 \

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徐进以“中美对国际领导权的争夺方兴未艾”为题,阐述了大国战略竞争的对象和领域是国际制度,终极目标是国际领导权,即建立一个以自己为核心的国际秩序。他认为当前大国权力已进入转移阶段,崛起国正在实力上赶超守成国,崛起国与守成国共同竞争国际秩序的领导权。同时,以中国为代表的崛起国在崛起的同时也面临着被以西方国家为代表守成国打压的困境。具体到意识形态领域,中美之争表现为规则之争和制度之争。中国虽然无意挑起权力分享型制度内的领导权之争,但也反对美国权力独占型的制度。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李巍作了“为什么我们需要重新思考冷战”主题演讲,讲解了中美新冷战的危害和中国应对新冷战的措施。他认为过去40年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得益于良好的外部环境,但目前来看双方在外交上的争夺越来越激烈,这会进一步加剧中美在意识形态上的互相攻击,未来几年发生冷战的风险大大提升。而中美间的新冷战风险将会影响中国继续对外开放,削弱中国的国际地位。对此,中国不应在意识形态领域与美国竞争,应该做的是扩大在贸易、投资等方面的开放力度,推动与东亚、东南亚国家共同利益的深度整合,加强与欧盟等国家的合作等。

香港汇贤智库政策主任甘文锋围绕当前中美关系的变化,作了“冷战争还是冷和平?香港在国际社会仍有角色吗?”的演讲。他结合自已访问美国的经历,指出当前美国两党对中国的看法越来越负面。虽然中美关系不容乐观,但他认为中美不会开始冷战,中美只会处于“冷和平”的状态。这是由于中美作为世界上的两个超级大国,世界上大部分的国家不愿意因“选边”而牺牲本国的部分利益。他还强调港版国安法实施后,只要香港能继续保持市场开放,社会秩序保持基本稳定,香港就仍能保住其国际金融中心地位。

复旦大学中国研究员助理研究员孟维瞻发表了“如何缓解美国对华脱钩进程?一些具体策略”的演讲。他认为本轮中美关系变化,原因不在于权力结构,而是中美两国的内政导致了双边关系的恶化。在此过程中,两国平民主义在膨胀,民众与社会精英的关系紧张。两国都存在种族主义和排外主义倾向,反全球化,反国际主义等现象。如果任由这种局面持续,中美脱钩将难以避免。中国当前要做的是延缓中美脱钩,应采取各种措施牵制美国、拖住美国、稳住美国、为崛起和复兴争取时间。

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博士周文星以“后疫情时代的中美关系与台湾问题”为题。通过分析美国对华政策和对台政策的关联性规律,他得出当中美关系越好,美国越会采取对华有利的对台政策;反之,当中美关系越糟时,美国越有可能通过台湾来遏制中国大陆,采取对台有利的政策的结论。他指出,相比于奥巴马时期台湾在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中的缺位,特朗普政府上台后在《2019年国防战略报告中》将台湾视为美国在印太重要的民主伙伴就是最好的佐证。

 除了参会嘉宾的主题发言,此次会议还安排了互动讨论环节。报名参与旁听的网友也积极参与讨论和提问。各位学者就中美关系的未来走向,如何避免新冷战等问题展开了深度讨论,为大家奉上了思想盛宴。2020年上半年已经过去,疫情的冲击使得世界和中国都发生了变化,新老朋友的演讲与讨论的内容也给大家带来了更深刻的思想认识,期待未来大家能进一步加强交流,相互借鉴,共同进步!
 
(尚道社会研究所供稿)

 

相关搜索:世界格局研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