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时政 > 正文

Wolfgang Röhr:民粹主义、语言与德国的对华看法

更新时间:2023-03-30 11:41:00  |  来源: 尚道社会研究所

本文为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德国驻上海前总领事Wolfgang Röhr(芮悟峰)在尚道社会研究所、中山大学语言研究所、广州南方学院主办的第二届 “百年变局中的中国与西方”高层论坛暨“全球化、民粹主义与中西方文化交流”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作者Wolfgang Röhr(芮悟峰)结合他个人的观察和了解,提出了他对于逆全球化浪潮、民粹主义以及中德关系进展的基本看法,并介绍了当前德国人对中国的态度。现征得作者同意,将内容发出,供读者参考。

早上好,我从柏林向大家问候!

非常抱歉我没有全程参与此次研讨会,因为在欧洲现在才早上9点钟。

我有一些令人放心的消息要告诉你们。至少在柏林,联邦政府的领导人、总理奥拉夫·朔尔茨是全球化的坚定支持者。

这让你感到惊讶吗?

一点也不!

 

作为欧洲的中心国家,德国与11个邻国紧密联系,从全球化中获益颇丰,几乎与拥有14个邻国的亚洲中心国家——中国同样多。贸易是德国经济的核心,德国人也热衷于旅游。这就是为什么朔尔茨在他最近在《外交事务》杂志上发表的文章《全球时代的转折点》1中详细谈论了全球化和中国。朔尔茨本人无法承受全球化的衰退或消亡,因为这将使他的选民德国人失去大部分财富。

在当前有关全球化的讨论中,那些支持废除全球化的声音相当响亮。当然,这些声音确实存在。在过去几年或几十年中,当德国经济的某个特定部门遇到困难时,相关部长就会出现在媒体前,指出如果所有德国人都只购买德国产品,至少是该行业这一特定领域的产品,这将是一个多么好的主意。只有当他们被问及如果全世界每个人都开始购买本地产品,德国整个工业会发生什么时,这些部长才沉默了。

然而,最近,在乌克兰危机的影响下,欧洲和美国出现了其它威胁全球化的担忧。

简而言之,这种推理如下:

• 俄罗斯对乌克兰的进攻导致欧洲对俄罗斯实施了制裁。这些制裁不仅对俄罗斯产生了影响,而且也给我们自己的经济带来了困难。

• 围绕台湾的潜在危机会导致对中国实施制裁。这样的制裁可能会对德国经济造成更大的打击。因为相比俄罗斯经济,中国经济对德国和整个世界更加重要。毕竟,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而俄罗斯的GDP略小于意大利的GDP——这里我要对我的意大利朋友表示歉意。

这种思维在许多方面都是有缺陷的。

• 首先,尽管现在乌克兰爆发了战争,但台湾的情况是和平的。

• 乌克兰是一个被邻国入侵的主权国家,但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 俄罗斯非法吞并了克里米亚和乌克兰的其他地区,现在声称要“保护”它们。这可以粗略地比作美国吞并台湾,宣称它是第51个州,并告诉中国和世界不要干涉,因为这是美国国内事务。当然,这是完全荒谬的;它永远不会发生。

但是,尽管如此,在欧洲和德国仍然存在关于围绕台湾的危机可能会引发对从中国进口的必需品、全球供应链以及欧洲出口到中国市场的影响的担忧。这就是德国联邦政府《中国战略》草案中的陈述:

“将关键原材料、初步中间和最、终产品的来源集中在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将导致依赖性。这些依赖性可能会被利用,使我们过度脆弱,容易受到外部冲击的影响。我们的首要任务是以对德国经济可接受的代价,快速管理这些依赖性。欧盟对中国有着特殊的依赖性,尤其是稀土金属、锂电池和光伏以及(兽医)药物活性成分(包括抗生素)等领域。”

持这种观点的人提出的新口号是“多元化”。德国《中国战略》2的草案中写道:

“我们旨在利用市场化的工具,改善德国企业多元化的激励机制,以使减少出口依赖更加有吸引力。我们的目标是内部化集群风险的成本。公司需要充分考虑地缘政治风险。在地缘政治危机的情况下,不应再使用国家资金进行救助。”

“多元化”是否等同于“脱钩”,限制甚至终止全球化?

我相信对某些人来说确实如此。“一些人”甚至包括德国高层,甚至包括欧洲政界人士。

就在昨天,德国经济部长罗伯特•哈贝克(Robert Habeck)表示,未来关键的能源基础设施建设不应使用中国部件。但他补充说,不幸的是,至少在一段时间内,这可能行不通,因为在某些领域,我们就是离不开中国零部件。3

他可能是一位重要的部长——但他仍然是总理朔尔茨领导的政府成员。

这就是为什么德国总理在去年11月份访问北京的前两天,在《法兰克福汇报》4上发表了一篇文章,明确阐述了他的观点。他指出,即使情况不断变化,中国仍然是德国和欧洲的重要经济和贸易伙伴。

他强调:“我们不希望‘脱钩’”,并再次重申:“不要与中国脱钩”。这不是第一次。在去年的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5以及访问东京期间与德国企业家的会谈中,6他就曾经这样说过,“脱钩是走错路”。他指出,应该通过明智、谨慎和务实的多元化减少单方面的依赖。但是,德中贸易所涉及的大部分产品并不存在危险的垄断威胁。相反,中德欧三方都同等受益。只有在确实存在依赖关系的情况下,企业才会寻找其他合作伙伴。

这就是德国总理的说法,但德国企业所做的却完全不同。去年的数据说明了一切:

• 2022年,中德贸易创下了创纪录的高峰,达到了近3000亿欧元。

• 德国对中国的投资也达到了历史新高。

这看起来像脱钩吗?

德国与其他国家的经济接触也增加了,但增幅低得多。

但正如我所说,媒体、智库和遗憾的是,政府中还有其他人想要把健康的多元化误用于错误的去全球化。

这样的错误想法不仅存在于德国,而且在欧洲和全球范围内都存在。

它们会占上风吗?

我不相信。

今天我们所见证的不是全球化的终结,而是全球化发展的一个新阶段。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全球化是稳定增长、就业和低通胀的结果,特别是美国和欧洲从中受益。其他国家也受益了,特别是亚洲,但中国是受益最多的国家。

因此,对某些人来说,全球化的终结可能实际上是其步入了新的阶段,这个阶段是由本世纪的决定性发展——中国的崛起——所决定。

过去20或30年里,中国的崛起主要是经济崛起。现在,中国正在发展成为一个政治大国。过去几年中,中国并不满足于按照二战后由美国和欧洲制定的规则行事,而是采取了一些措施来影响这一秩序。

中国想要废除旧秩序吗?

在纽约,你很难遇到像中国那样热情支持以联合国为中心的世界秩序的代表。这可能与中国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在制定世界外交政策和国际法方面拥有极大的影响力有关……

中国在过去大声指出,旧规则在某些领域已经过时,例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但当像德国这样的国家指出,安理会的设立只有五个常任理事国,70年后已不再反映国际现实时,中国立刻改变了态度。在联合国中,中国作为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之一,在制定世界外交政策和国际法方面拥有极大的影响力,这可能是为什么很少遇到像中国代表那样热情支持以联合国为中心的世界秩序。

正如我之前所提到的,中国在一些领域非常活跃: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上海合作组织是两个例子,它们既补充了现有机构,有时也与现有机构竞争。我想立即摒弃这种反对西方的想法。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为例:美国和日本确实不是成员国但德国是该银行的第四大成员国!正如我之前提到的那样,德国认为全球化没有结束,而是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新阶段将需要一套新规则。过去,许多人接受了美国的主导地位,但这已不再反映当前现实,尤其是未来的现实。中国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全球参与者。

这是件坏事吗?

当然不是!

为什么华盛顿的一些人对此不满?

我理解!

但这并不意味着欧洲必须分担美国的不满。美国是一个好的朋友和盟友,德国特别感激以下几点:

• 美国在上世纪40年代对抗德国右翼独裁政权

• 美国在80年代之前对抗左翼苏联独裁政权

• 美国在欧洲只勉强接受德国成为经济实力最强大的国家时,帮助德国实现了统一。

但这并不意味着德国或欧洲必须把美国视为唯一的主要全球行为体。如果有其他的主要全球行为体——肯定会有的——我们能理解美国的担忧,但我们不认同这种担忧。

就我而言,自从我第一次从中国返回欧洲以来,我就把在德国解释这一点作为我的使命。我可以告诉你,这并不总是一件容易的任务。因为第一次从中国返回欧洲是在1989年6月。你们会明白,1989年6月,中国将成为世界上一个强大的合作伙伴,我们最好与中国搞好关系,这一消息并不是每个人都想在波恩听到的,当时波恩是我们政府的所在地。

生活在全球化和多极化世界中符合德国和欧洲的利益——在这个世界中,美国、中国和欧洲将共同塑造国际秩序,希望很快还将有一个强大的全球南方加入其中。

我们想孤立中国吗?

当然不!

我们相信世界会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民主,一个威权主义的叙述吗?

同样,丝毫没有!

我承认欧洲仍然有难以确定自己作为两个大国之间第三个合法角色的困难。我们不总是想与华盛顿的路线保持一致,这在20年前的伊拉克战争期间就变得清晰了,现在很多美国人也开始承认那是一个重大错误。德国人当时(2003年)就相信反对入侵和占领是正确的,即使入侵者是联合国安理会的成员。

如今(2023年)在世界的另一个地方,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再次进行入侵和占领,我们仍然坚持这种信念。直言不讳也应该成为新世界秩序的一部分。现在你也许会停下来告诉我,我之前说要谈论民粹主义、语言和德国人对中国的看法。

我会接着谈。

民粹主义在德国确实存在,左右两派都有。一位著名的德国政治家,萨拉·瓦根克内希特(Sahra Wagenknecht)是左翼政党“左派党”的民粹主义成员,多次被提供加入右翼政党“德国选择联盟”的机会。这表明民粹主义本身就是一个政治派别。

它在德国存在吗?

是的,它存在!

它是一个主要的政治力量吗?

当然不是,我相信这不会改变。因此,它很可能不会在政治话语中发挥决定性影响力。

那么,语言呢?

我们仍然生活在一个欧洲中心主义的世界。欧洲人往往对欧洲以外的大部分世界,包括中国,了解不多。而这些地区,包括中国,对欧洲的了解则要多得多。这就是为什么欧洲媒体对人们对于世界其他地区,包括中国的看法有着极大的影响力,而它们描述和谈论中国时所使用的语言往往不够适当。

在过去的15年里,德国曾两次广泛研究分析了德国媒体如何处理与中国相关的问题。以下是这些研究的结果:

• 2008年,绿党的政治基金会海因里希·勃尔基金会对多家德国媒体的近9000篇有关中国的报道中进行了分析。该研究7有一百页之长,但可以用两句话总结其结果,我引用该研究的话说:

“中国被表现成帮助流氓国家、气候罪犯、廉价生产者、具有不可抑制的原材料渴望等形象,这些是对中国的规范贬低,构成了一种广泛传播现有刻板印象的媒体话语。”

• 左派政党的基金会进行了第二项研究,8也是分析一些德国媒体中与中国相关的约700篇文章,时间横跨2020年上半年。以下是该研究的结果:

“媒体传递了以前几十年对中国的刻板印象和固有观念,并在某些情况下恢复这种印象。媒体构建了一个对比,一方面是党和国家的利益(维持权力和稳定),另一方面则是人民的利益(自由和民主)。”

三年的疫情隔离并没有使情况变得更好。是时候让人们再次出行,亲眼看到中国与那些时常被恶意媒体所描述的刻板印象大不相同了。我相信这会发生的。

最后,德国人对中国的看法。

很遗憾我不得不告诉你,德国人对中国的看法已经大幅恶化。有大量针对中国在西方国家,包括在德国的形象的国际研究和民意调查。在德国,

• 2002年,只有37%的受访者对中国持负面看法。

• 到了2022年,这一比例翻了一倍:74%的受访者对中国持负面看法。9从37%到74%,20年间的变化是巨大的。

目前,欧洲关于中国的看法已经成为主流,最早在2019年的“欧盟-中国战略展望”10文件中提到,根据这份文件,中国是:

• 一个伙伴、
• 一个竞争对手、
• 一个制度性对手。

在最近的一次德国民意调查中,11

• 28%的受访者认为中国是伙伴,
• 但几乎有一倍的人,55%的受访者认为中国是更多的竞争对手而不是伙伴。

这对于实际的外交政策意味着什么?

有趣的是,德国人不想站队。

当被问及在中美分歧中,他们希望德国站在哪一方时,

• 8%的人表示他们希望支持中国,
• 16%的人希望德国站在美国这一方,
• 有三分之二的人希望德国保持中立。

最后,欧洲人如何看待未来主要国家的实力?

你可能会感到惊讶。

当德国人被问及10年后中国或美国哪个国家会更强大时,
• 四分之一的受访者认为美国会更强大,
• 超过一半的人认为中国可能会更强大。

人们对未来10年世界秩序的形态持更少的确定性。在今年年初的一项调查中,12

• 仅有6%的人认为美国将成为全球主导,
• 9%的人认为中国将成为全球主导。
• 五分之一的受访者认为,全球力量会在多个国家之间更均衡地分布。
• 大部分受访者认为,全球权力将分为两个阵营,美国和中国各自领导一个阵营,但持该观点的人仍不到三分之一。

总的来说,德国人预见未来的世界:

• 中国将比美国更加强大。
• 然而,他们还没有看到中国在全球事务中发挥特别积极的影响力。
• 最重要的是,他们不太清楚未来的世界秩序会是什么样子。

在德国的中国政策中,民粹主义会成为需要考虑的政治力量吗?

我并不相信。

在美国,批评中国的政策已经得到了跨党派的支持。在德国,中国在政治话语中的影响要小得多。

这可能会改变吗?

是的,可能会。

什么情况会带来这种改变?

你可能不希望听到。

但中国继续支持或至少对一个入侵邻国的国家表示仁慈的中立态度,可能会产生负面影响。

你可能认为这是很不公平的。

也许这确实不公平。

但历史不是司法机关,国际政治也不是。我确实看到一个现实的危险,即两个欧洲国家之间的军事冲突可能会对德中关系产生不利影响。

让我们尽一切努力避免这种情况。

感谢您的关注!

参考文献:

 

1.Scholz, Olaf, The Global Zeitenwende, Foreign Affairs, 5 December 2022, https://www.foreignaffairs.com/germany/olaf-scholz-global-zeitenwende-how-avoid-new-cold-war
 
2.https://cdn.businessinsider.de/wp-content/uploads/2022/11/Entwurf_ChinastrategieBR.pdf

3.Habeck: Kritische Infrastruktur ohne China-Technik, Frankfurter Allgemeine Zeitung, 24 March 2023, https://www.faz.net/agenturmeldungen/dpa/habeck-kritische-energieinfrastruktur-ohne-china-technik-18775132.html

4.Scholz, Olaf, Darum geht es bei meiner Reise nach China, Der Bundeskanzler, 3 November 2022, https://www.bundeskanzler.de/bk-de/aktuelles/kanzler-gastbeitrag-faz-china-2139416

5.Scholz, Olaf, Rede von Bundeskanzler Scholz anlässlich des Jahrestreffens des World Economic Forum am 26. Mai 2022 in Davos, 26 May 2022, Der Bundeskanzler, https://www.bundeskanzler.de/bk-de/aktuelles/rede-von-bundeskanzler-scholz-anlaesslich-des-jahrestreffens-des-world-economic-forum-am-26-mai-2022-in-davos-2044026-

6.Scholz, Olaf, Rede von Bundeskanzler Scholz zu der Teilnahme am deutsch-japanischen Wirtschaftsdialog am 28. April in Tokio, Der Bundeskanzler, 28 April 2022, https://www.bundeskanzler.de/bk-de/aktuelles/rede-von-bundeskanzler-scholz-zu-der-teilnahme-am-deutsch-japanischen-wirtschaftsdialog-am-28-april-2022-in-tokio-2028764

7.Richter, Carola and Gebauer, Sebastian, Die China-Berichterstattung in den deutschen Medien, Heinrich Böll Stiftung (ed.), 2010, p. 10, https://www.boell.de/sites/default/files/endf_studie_china-berichterstattung.pdf (translation by the author)

8.Jia, Changbao et. al., Die China-Berichterstattung in deutschen Medien im Kontext der Corona-Krise, Rosa-Luxemburg-Stiftung (ed.), December 2021, pp. 7 s., https://www.rosalux.de/fileadmin/rls_uploads/pdfs/sonst_publikationen/Studien_12-21_China-Berichterstattung_web.pdf (translation by the author)
 
9.Silver, Laura et. al., Negative Views of China Tied to Critical Views of Its Policies on Human Rights, Pew Research Center, 29 June 2022, https://www.pewresearch.org/global/2022/06/29/negative-views-of-china-tied-to-critical-views-of-its-policies-on-human-rights/

10.European Commission, EU-China – A Strategic Outlook, 12 March 2019, p. 1, https://commission.europa.eu/system/files/2019-03/communication-eu-china-a-strategic-outlook.pdf

11.Krastev, Ivan and Leonard, Mark, The Crisis of American Power: How Europeans see Biden’s America, European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 19 January 2021, https://ecfr.eu/publication/the-crisis-of-american-power-how-europeans-see-bidens-america/

12.Garton Ash, Timothy et. al., United West, divided from the rest: Global public opinion one year into Russia’s war in Ukraine, European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 22 February 2023, https://ecfr.eu/publication/united-west-divided-from-the-rest-global-public-opinion-one-year-into-russias-war-on-ukra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