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时政 > 正文

周报:特朗普“战略性”贸易保护剑指中国高端产业(4期)

更新时间:2018-04-01 21:35:34  |  来源: 尚道社会研究所

自特朗普上周宣布将对价值600亿美元的中国出口商品征收关税后,中美“贸易战”又有新进展。一些分析人士称,美国发动贸易战的主要目的在于拖慢“中国制造2025” 计划,背后具有经济、安全等多方面的深层次战略原因。
 
美国白宫贸易顾问纳瓦罗(Peter Navarro)在彭博的一次电视访谈中称:“上周总统签署的针对中国商品的关税法令将集中于中国制造2025计划所强调的产业上。” 在纳瓦罗看来,中国肆无忌惮地发布2025计划,基本就是对其他国家宣布:“我们将主导未来所有的新兴产业,所以你们的经济不会有什么前途了。”纳瓦罗进一步表示,美国关税措施锚定的中国制造2025计划中的产业包括人工智能、机器人、量子计算等。另一位对华贸易鹰派人物,美国贸易代表罗伯特·莱特希泽(Robert Lighthizer)本周也表示,在“中国制造2025”计划中誓言要发展的所有先进行业,包括电动汽车、高科技船舶和航空航天技术等,它们才是征税“所关心的东西”。

英国金融时报引述牛津经济研究所(Oxford Economics)亚洲经济部主任高路易(Louis Kuijs)的观点表示:“美国计划实施的关税和投资限制措施意在打击中国,以回应美国视为不公平的技术和知识产权做法。”

近日,中国人民大学国发院国际战略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巍在一场论坛上表示,从对华301调查报告、特朗普签署的总统备忘录、美贸易代表的发言来看,美国挑起的贸易战对准的是中国中高端产业。中美之间的贸易逆差只是表象,“中美出现这次贸易纷争深层次的原因是战略原因,战略原因主要是包括安全、经济和意识形态多个方面,以至于美国国内形成一个针对中国的比较强大的政策联盟。”李巍认为,中国通过产业政策的调整和制造业的大幅度升级,已经不断攀向中高端制造业,而美国自己感觉到了比较大的威胁,所以要采取行动抑制中国的经济崛起。

对于如何维持一种良性的中美经贸合作局面,李巍提出了三点建议:1.要适当降低双方在经贸关系上的火药味,不要再打嘴仗了,美国财政部长梅努钦主动给刘鹤副总理打了电话,而且还要来中国访问,说明美国醉翁之意不在酒,它还是想谈的;2.消费升级恐怕比外汇储备更加重要,进口现在是符合中国国家利益的,中国要适当降低部分产品的关税,通过增加进口来实现我们的消费升级;3.我们要扩大开放,金融业的开放有利于国家利益,在封闭的状态下,上海成不了世界金融中心,中国也成不了金融大国。
 
外界高度关注金正恩访华

3月28日一早,新华社发布报道,应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邀请,朝鲜劳动党委员长、国务委员会委员长金正恩于3月25日至28日对中国进行了非正式访问。
 
这次访问是在五月份朝美会谈之前,也是自金正恩2011年底出任朝鲜最高领导人以来首次对外出访,被外界视为金正恩为既定的朝美会谈所做的重要准备。
 
金正恩在朝鲜问题上表示,“如果南朝鲜和美国以善意回应我们的努力,营造和平稳定的氛围,为实现和平采取阶段性、同步的措施,半岛无核化问题是能够得到解决的。在这一进程中,我们希望同中方加强战略沟通,共同维护协商对话势头和半岛和平稳定。”
 
中国官方发布金正恩访华消息之后,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密切关注。当前主流舆论报道主要表现为两点:一是认为中国仍然在半岛无核化问题上发挥着重要作用;二是对金正恩的外交政策和手段给予赞赏。
 
例如,3月28日CNN报道,“这是一场礼节性的拜访,旨在巩固与中国的关系。同时,这也标志着朝鲜领导人期待在世界舞台上拥有平等的地位。”
 
威尔逊中心的“现代汽车-KF韩国历史及公共政策研究中心”的分析人士Jean Lee认为,从这次金正恩对北京的访问,我们看到了朝鲜在世界舞台上展开外交手段的精明之处。他非常精准地了解区域内的每一个大国的心态。
 
英国金融时报引述首尔高丽大学(Korea University)朝鲜问题专家Lee Jong-nam的观点表示,在金正恩访华这件事上,中国和朝鲜双方都觉得有必要。“金正恩充分意识到,有中国作为后台将使他的谈判力量大不相同,尤其是当美方的安全团队充斥着对朝鲜的鹰派人物时,”Lee Jong-nam表示。“中国也需要消除有关其在最近围绕朝鲜的国际外交活动中被冷落的担忧。”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观点仍然从“控制与被控制”的角度理解中朝关系,这在韩美日等国家的媒体中较为普遍。例如,美国中央情报局前副局长约翰·麦克劳林(John McLaughlin)星期三早些时候在MSNBC上说,这次访问表明中国对韩国和朝鲜之间的会谈感到紧张。中国不想被置身会谈之外。麦克劳林认为,“我不认为中国能控制金正恩”,“我刚刚去过韩国,和韩国人交谈过,也看到过他们对与朝鲜领导人面对面会谈的想法。无论南北什么时候聚到一起,都会让北京感到紧张。”约翰·麦克劳林(John McLaughlin)补充到,北京当然希望谈判而不是赞成朝鲜的核威胁或核试验,但“他们希望对会谈产生一些影响”。 
 
国外炒作“中国渗透论”
 
大概从2017年年底开始,西方舆论中关于“中国影响力渗透”的论调逐渐传播开来。这些炒作者宣扬中国政府在背后出资企图以金钱贿赂并影响该国政治、文化和公司企业的行动。与“中国渗透论”紧密相关的一个概念是“锐实力”。这个概念由华盛顿智库——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的国际研究论坛在2017年底一份报告中首创,其后被《经济学家》等主流报刊媒体与学者频繁使用。所谓“锐实力”,就是“对目标国家的政治或信息环境进行渗入、渗透或离间的行为,从而达到操纵目标群体所能收到的信息而实现对目标群体的影响”。

从近期的有关报道来看,确实有一些西方学者或媒体把中国应用到了“锐实力”的案例当中。例如,澳大利亚学者汉密尔顿教授(Clive Hamilton)的一本关于"中国渗透论"的新书在3月初出版。该书原名为《无声侵略:中国如何将澳大利亚变成傀儡国家》(Silent Invasion: How China is turning Australia into a puppet state),后改为《无声侵略:中国在澳大利亚的影响力》(Silent Invasion: China's Influence in Australia)。这本书中包含了中国如何用微妙手法影响澳大利亚政治及社会的敏感内容,引起了众多华裔和华人群体的质疑和不满。

据澳大利亚广播公司28日报道,在“中国影响力渗透”的问题上,澳研究中国问题的一些学者已经开始站出来指责这种类似的没有证据的言论。同时,他们也致信澳大利亚议会,要求暂停相关的“反华法案”。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随着综合国力的提升,中国开始注重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积极作用。从海外孔子学院的建立到对外“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民族品牌的发展,从中国企业“走出去”到“一带一路”倡议的实践等都可视为中国在国际上缔造影响力的表现。这其中更多是一种“软实力”的运用,但一些人却将其偷换为“锐实力”的概念。“中国影响力渗透”背后的一个基本逻辑就是通过混淆“软实力”和“锐实力”的做法,把中国试图改变自身国际形象,提高自身文化价值和意识形态吸引力的努力,扭曲为了一种带有攻击性、胁迫性和操纵性的政治侵犯行为。这是否也彰显了西方在面对中国崛起时的防御和不自信的心态?
 
 

相关搜索:特朗普贸易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