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时政 > 正文

尚道周报:“一带一路”的国外评价及应对举措(第17期)

更新时间:2018-08-23 10:20:04  |  来源: 尚道社会研究所

【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五周年之际,国际社会对于“一带一路”的看法出现了不同的解读。为什么出现这种截然不同的看法?中国又该如何应对?】
 
近日,美国国际战略研究中心发布的一篇题为“解读一带一路:侵略,剥削还是繁荣?”的文章称,美国针对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正呼吁建立一个“自由开放的印度-太平洋地区”。作者指出,表面上看这两者有许多相同的价值观和目标,但对于哪个国家应该发挥主导作用却形成了不同看法。

 
 

除了中方的立场和观点外,该文认为目前国际舆论对“一带一路”持有两种负面看法,这两种观点似乎都有其一定程度的合理性解释。其中观点一认为,通过大规模投资和增加军费,中国意图主导亚洲/印度太平洋地区,孤立竞争对手,从而使非洲和东南亚国家成为其附属国,并依照自己的理念重塑世界秩序。另一观点认为,中国的投资相当于对较贫穷国家进行掠夺性放贷。接受贷款者最终将被中国控制,成为中国进口廉价商品的“经济殖民地”,同时中国向其出口大量商品和劳动力以维持其快速增长。
 
那么,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五周年之际,国际社会对于“一带一路”的看法到底是怎样的?又如何看待这种不同的解读和反应?
 
观察发现,当前国际社会尤其是欧、亚、非等诸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正面评价居多。积极正面的看法认为,“一带一路”倡议给亚洲、非洲、欧洲等沿线国家带来了发展机遇,有利于实现彼此的互利共赢,走向共同繁荣。例如,当地时间8月20日,意大利经济发展部在其网站上公布,将正式启动在副部长杰拉奇领导下的“中国特别工作组”(Task Force China)。该特别工作组的目的就是加强中国和意大利在贸易、金融、投资、研发及第三国合作领域的关系,以及保证意大利成为中国“一带一路”和“中国制造2025计划”的重要合作伙伴。在一份附件中,意大利官方文件还强调,中国的“一带一路”对意大利来说是难得的机遇,不仅有助于意大利参与中国的投资项目,中国还通过对非洲的投资,帮助实现了非洲的经济社会发展,间接减少了涌入欧洲的移民问题。其实,早在2017年“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意大利总理真蒂洛尼就对“一带一路”的建设表示支持和赞赏。

 
 

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于8月19日表示,他对“一带一路”倡议非常看好,“因为它能够帮助海上贸易通道更加融通。长期来看,“一带一路”倡议将给马来西亚带来更多的发展机会。”
 
泰国主管经济事务的副总理颂吉日前也表示,“一带一路”倡议加强了参与国家和地区在基础设施、物流系统等方面的互联互通,希望泰国“东部经济走廊”实现与“一带一路”倡议对接,让“一带一路”助力泰国经济发展。“泰国政府和民众一定会支持、关注‘一带一路’。”
 
除了以上国家之外,诸如南太平洋的斐济,欧洲的英国、德国以及非洲众多国家等都强调了一带一路给相关国家所带来的合作机会,也认识到中国与世界经济的互联互通更加深入,合作共赢的局面正在铺开。
 
以上看法与中国领导人提出“一带一路”倡议的初衷相一致。即中国的目的并不是要成为军事主导国或发展“掠夺性”贸易,而是实现持续互利的增长。中国政府致力于建立互利共赢的国际贸易关系,同其他国家一样,根本上也是为了给本国人民创造幸福繁荣的生活和良好的国际环境。
 
但是另一方面自2018年上半年以来,国际上尤其是美国密集出现了另一种解读。这种解读集中表现在刻意凸显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贸易上遇到的问题,将中国的贸易行为打上“掠夺性经营方式”和“侵略性”的标签,以及宣扬中国“一带一路”对国际秩序的危害等。
 
以上看法可从最近一些公开的报道中得以验证。例如,今年7月,美国的谘询公司“RWR Advisory Group”发布数据称,自2013年以来,在中国投资的66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1674个基础设施项目中,已有约14%的项目遇到问题。这些问题包括公众的反对、劳资纠纷、绩效延迟以及与国家安全相关的担忧。该报告还称,陷入困境的中资海外基建项目正呈增加趋势。
 
在8月7日美国企业研究所举办的有关美国针对东南亚战略的论坛上,美国国防部负责亚太事务的助理国防部长薛瑞福(Randall Schriver)称已经注意到中国的“一带一路”,“中国在这一地区有掠夺式(predatory)的经营方式和许多带有冒犯性的举动”,美国“需要提供另一种选择同其他国家进行合作,比如投资和军事方面的合作”。自由开放的“印太战略”就旨在增进该地区的共同繁荣。
美国政治新闻网站Politico于当地时间8月7日报道,在特朗普位于新泽西州的私人高尔夫俱乐部的商业领袖晚宴上,美国总统特朗普招待了13位美国企业高管并听取了他们对经济状况的看法。期间特朗普表示,中国的“一带一路”可能会干扰全球贸易
,是一种“冒犯”,他不想要这一项目。值得注意的是,这是特朗普首次对外公开对“一带一路”提出批评。
 
8月10日,华盛顿邮报以巴基斯坦的债务危机为例,报道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该报道提到,批评者认为“一带一路”的全球项目助长了脆弱国家的腐败和专制行为,“从马来西亚到哥伦比亚,围绕中国支持的项目的不透明已经导致了贪污、管理不善的指控,至少有一个大型水坝项目可能引发毁灭性的滑坡。”该报道还指出,该倡议已将一些国家推入债务泥沼,如斯里兰卡因债务问题将港口长期租借为中国,这被外界指责为“债权国帝国主义”。
 
《外交事务》杂志8月17日以中国“一带一路”对柬埔寨的投资案例称,中国援助导致了债务陷阱。中国资金的流入使得柬埔寨与中国的关系处于不稳定的状态,甚至处于从属地位。
 
综上可以看出,这些负面的解读似乎把“一带一路”与美国提出的“印太战略”等视为相互对立的愿景。一种被解读为消极有害的,另一种则被冠之以自由开放的;一种被视为胁迫式的,另一种则宣称是平等的。客观来讲,“一带一路”倡议在提出之时也曾面临过一些质疑,但为何最近半年西方媒体尤其是美国开始集中炒作“一带一路”的问题,并过度解读中国对外投资的目的?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哪里?中国又该如何应对?
 
值得注意的是,不仅是“一带一路”倡议,还包括中国整个的政治、经贸政策在内的诸多议题,最近一年来都面临着来自特朗普政府的非议。特朗普政府似乎离“接触”中国越来越远,而离误解中国越来越近。
 
自十九大以来,西方社会一直有一种声音认为中国政府对内越来越强调社会主义的因素,突出对经济的控制和权力上的集中。对外则在产业政策(如“中国制造2025”)和军事安排上表现出更加强硬的态度。尤其对于经济发展上的成就,西方国家愈发感到中国更具挑战和威胁性,而且在“一带一路”倡议、中国模式等议题上越来越有全球治理和政治制度的可“替代性”。
 
在这种理解之下,一些国家把本属于国与国之间的正常竞争扩大化为带有强烈意识形态色彩的两个阵营之间的竞争。于是,像“一带一路”这样旨在为所有参与国家创造发展机遇,实现共同繁荣的美好愿景,就被歪曲为了输出制度和模式的地缘战略工具。
 
当然,除了一些国家尤其是美国的误解,中国在“一带一路”的对外宣传上也有不足之处。例如,中央多次强调中国不“输入”外国模式,也不“输出”中国模式,不会要求别国复制。但是在对内宣传上,仍然存在一些偏民族主义的声音强调中国对外政策的普世意义。这些既容易让西方国家感到紧张,又可能被一些对华强硬派抓住把柄,从而指责中国。另外,我们对中国在“一带一路”上取得的成就讲的很多,但对“一带一路”给其他国家带来的好处讲的太少
 
对于“一带一路”倡议,鉴于国际社会的消极和积极观点都将在一定时期内共同存在,中国有必要针对性地加以应对:
 
一方面,在“一带一路”的对外宣传上,中国应更加侧重“互利共赢”、“开放包容”的一面。习近平主席在2017年“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强调,“‘一带一路’不是另起炉灶、推倒重来,而是实现战略对接、优势互补。”,“中国不会干涉他国内政,不会输出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更不会强加于人。”因此,对于中方的立场和观点,中国应通过国际媒体、研讨会、商务活动、官方会议等各种渠道向世界传达中国的承诺和积极声音,用切实负责任的行动赢得他国的信任,用事实和案例回应各种质疑和担忧。
 
另一方面,在实际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过程中,中国宜坚持“由近及远,以点带面”的原则,让深度参与的受益国家来替中国讲好故事。目前,在“一带一路”的建设成果上,中国一般会强调参与国家的广泛性。这种说法当然没有问题。但这很容易给西方国家造成一种中国力量全面铺开的“心理压力”,也容易让中国面临不可承受的“国际责任”。客观来讲,中国并没有那么强的实力和能力深入所有沿线国家。真正想要做好“一带一路”,我们还是要从周边国家和重点国家开始,做到“由近及远,以点带面”,通过一些国家的示范效应为“一带一路”积累更加良好的国际声誉。
 

相关搜索:一带一路评价西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