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动态 > 正文

“尚道中国发展论坛暨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研讨会顺利举办

更新时间:2018-11-06 21:34:41  |  来源: 尚道社会研究所

自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中国的改革开放进程以来,四十年来中国的发展可谓世界奇迹。从1978年到2017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按不变价计算增长33.5倍,年均增长高达9.5%。中国经济占世界经济的比重从1978年的1.8%提升到2017年的14.8%。据世界银行等权威机构预估,中国将在2030年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但是,中国经济发展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如中国的贫富差距逐渐拉大,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官员腐败问题日益凸显,而这些社会问题又反过来影响或阻碍经济发展,现在中国的发展正在进入一个关键时期。

鉴于此,尚道社会研究所于2018年10月26-27日在香港举办了“尚道中国发展论坛暨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研讨会。来自国内外高校和相关机构的近20位中外专家学者围绕中国四十年的改革开放有什么样的经验值得进一步发扬光大? 在哪些领域里的改革尚待继续深化和加大力度?在四十年的改革中出现了哪些新问题、新弊端需要改革与调整?作为一个新兴的大国,中国与西方,特别是与美国还能不能保持过去那种互联互通的关系?中国与西方国家能否共同创建一个新型的良好互动机制?等议题展开讨论。
 
 \
 “尚道中国发展论坛暨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学术研讨会会场
 
会议分两天举行,第一天共有9位专家进行了主题发言,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Max Palevsky讲座教授赵鼎新和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李巍分别主持了上午和下午的主题发言。

10月26日上午,尚道社会研究所所长寒竹致辞,讲解为什么要举行这场国际学术会议来讨论中国的改革开放与社会发展。然后,寒竹以“如何理解改革开放决定中国未来命运”为议题做了主题发言,阐述了中国在四十年来的改革开放过程中的有益经验与错误做法,指出中国开启改革开放的本质是是一场包括思想、人、生产力在内的社会解放运动。他从时间上将改革开放40周年划分为前30年和后10年两个重要历史阶段,探索中国改革、发展与调整的内在历史逻辑。他认为当前中国的发展最重要的要坚持市场化改革与公平正义这两个基本点。坚持市场化改革,就是要真正做到让市场成为资源配置的决定性因素,国家要一视同仁地对待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另一方面,政府要加强再分配领域的改革,真正让社会主义优越性体现在社会的二次分配中,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

乔治华盛顿大学埃略特国际事务学院教授沈大伟(David L. Shambaugh)以“深度思考中国的未来”为题,阐述了中国正处于国家发展的转折点,认为在未来二三十年内,中国是否进行政治体制的改革,将是影响中国经济增长、社会稳定和整体发展的关键。中国经济发展的未来需要需要一个更具反应性、高效性、包容性、促进性、妥协性、宽容性、透明性和真正分散性的国家体制。他还认为在经济问题上,中国应在增值阶梯上继续向上增长,突破“发展上限”,并进行一系列必要的结构转型,使中国拥有真正现代化和发达的经济结构。在政治制度上,中国必须停止成为“汲取型”国家,转变成为Daron Acemoglu和James Robinson所形容的“包容性国家”。

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穆萨瓦·拉赫玛尼商业与政府中心高级研究员欧威廉(William H. Overholt)以“亚洲奇迹中的恐惧与简化”为主题,他认为实现“亚洲奇迹”需要具备对社会崩溃的恐惧、恰当的政策与外部力量和相对简单的政治和经济等条件。中国现今对过去的那种社会恐惧已经不存在了。中国已经成为一个正常的国家,拥有正常的政治经济。经济上的成功已经消除了对崩溃的恐惧是一件好事,对党来说也是这样。中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正在进行追赶,因此不太可能遭受日本1975年的经济停滞。但如果中国过分令政治控制优先于经济改革,那么它可能会牺牲许多经济增长的潜力。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陈明明发表了“双重逻辑交互作用中的党治与法治”的主题演讲,他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政治存在着集权与分权的双重逻辑,与此相应的是呈现出党治和法治各有差异的治理重心和体制性特点。集权逻辑倾向于支持党治的治理形态,分权逻辑倾向于推行法治的治理方式,对于国家治理而言,两者间既存有紧张,亦具可调适性兼容性。在相当长一个时期,由于中国改革开放的复杂性、艰巨性及其对集权逻辑的内在需求,党治仍是国家平稳发展的保障和推动现代法治国家建设的重要杠杆。

下午,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Max Palevsky讲座教授赵鼎新以“当前中国最大的潜在危险是什么”为题,指出了最近在社会上蔓延的各种不安和焦虑情绪。他认为,以往的社会不安情绪针对的都是改革开放给社会带来的一些负面代价,而这次社会焦虑的背后主要是一种对走“回头路”的恐惧。他还担忧中国公共舆论空间近年来出现的左右冲高中间走低的两极双峰型的变化。最后,他指出就当前的形势来说,对中国政治稳定构成最大挑战的是各种“左派”思潮和势力。这需要积极引导,让中国公共舆论空间再次转向正态分布,这是中国能达到长治久安的一个关键。

卡托研究所货币研究副主席、高级研究员杜恩(James A. Dorn)在“中国的未来发展:挑战与机遇”的主题演讲中,他一方面肯定了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伟大成就,另一方面指出中国的未来发展面临缺乏真正的法治,没有思想的自由市场,倡导国有企业扼杀私营企业,下行的经济增长率、与日增长的债务负担、严峻的环境问题及日益紧张的中美关系等困境。最后,他认为虽然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在经济和政治自由方面,中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陈宪以“制度变革是中国改革的主线”为题,强调中国改革的重大举措是围绕制度变革展开的。制度变革又围绕政府和市场关系这一核心展开,即不断引入市场,不断摆正政府和市场关系,不断激发增长动力的逻辑展开。制度及其变革,是决定一国经济成功的根本原因。改革开放进程中贯穿的制度变革,是中国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未来能够持续对经济增长带来红利的,是通过制度变革产生的制度红利。制度红利体现在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以及新动能向新经济的转化之中。

国际战略研究中心费和中国研究项目主任、高级顾问张克斯(Christopher K. Johnson)以“重启美中贸易关系:‘从窄门进入’”为题,分析了美中关系或已陷入近年来最令人担忧的低迷时期的情况。大量的美国政府官员、政策分析者以及记者都对过去四十年来美国对华接触的政策持不信任怀疑态度。随着经济缓冲器的作用日渐衰弱,此前两国关系中受到抑制的竞争性因素正急剧地涌现出来。美中两国很有可能从之前对“战略互信”的建构转变成双方的“战略分歧”。对此,美中双方应该全面开展工作消除中间的分歧。

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李里峰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为主题。他分析了十九大上“新时代”的具体含义,并对比了新中国、新时代等几个概念,认为“新中国”代表的是以党建国的逻辑。“新时代”代表的是以党治国的逻辑。“新中国”是一个立新和奠基的功能。而“新时代”的话语是一种创新和发展的功能。“新中国”是合法性的获取或者历史的合理性,“新时代”是合法性的维系或是治理的有效性;“新中国”的“新”是作为一种意识形态,而"
新时代"的“新”是作为一种治国策略。新时代、新时期、新阶段是高度联系在一起的。

10月27日,上午有4位学者进行了主题发言,主题发言由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李里峰主持;下午的圆桌讨论由尚道社会研究所所长寒竹主持。

上午,南加州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林丹做了“中国崛起陷入停滞了吗?”的主题发言。他指出目前中国经济的增长、科技的进步以及对人类文明的贡献等方面可以表明中国正在崛起。但是相关人口学等数据表明中国已陷入人口危机,而出生意愿降低导致的劳动力减少、由环境污染等因素导致的死亡率提升等因素将拖累中国的经济发展。最后,他指出中国的潜力巨大,如果中国政府恢复在2013年11月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所承诺的那种改革开放,可能会扭转崛起停滞的局面。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李巍以“经济接触战略的终结及其悲剧性后果”为题,全面阐述了“经济接触”政策及其意义、“经济接触”遭遇的危机、“经济接触”终结的后果等内容。他认为美国对华战略的转型可能对中美双方带来非常严重的消极性后果,其中高昂的经济成本、中方的被迫回应与对抗、全球治理的巨大赤字等都是美国需要考虑的。中美双方可能都必须做好准备去应对一个“经济竞争”的新时代,但双方都应该避免“经济竞争”转变为“经济对抗”。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张晖明以“国有企业改革再出发:从‘分类’到‘分层’”为题,分析了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企业改革的轨迹与启示,国企改革的“分类”和“分层”以及所面临的理论瓶颈等内容。他提出,结合改革的实践推进内容,国企改革要从“分类”走向“分层”,在分类基础上推进分层。从“分类”到“分层”,意味着在坚持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同时,解决好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相容性。

中国评论通讯社副社长、中评智库基金会理事王平的发言围绕“改革开放四十年:香港的焦虑与未来”展开。王平认为香港近年来出现的一些事件与经济上被内地超越而产生的焦虑心情密切相关。这种由超越者日渐强固的自信与被超越者日渐加深的失落所带来的心理冲突,会深刻影响双方的日常交往与互信关系。他指出,尽管中国内地经济已获得的长足发展,不少省份和直辖市的经济总量已超越香港,但这并不意味着香港已失去“价值”。未来,香港作为一个拥有完善法治和高度自由开放的地区,对中国内地仍具有借鉴作用。

为期一天半的主题发言结束,下午开展了最后的圆桌讨论环节,尚道社会研究所所长寒竹主持了圆桌讨论会。国内外学者都对中美当前的局势、中国当前和未来发展等话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并展开了积极的互动讨论。与会学者观点清晰明确,相互之间有了深刻的思想碰撞。会议形成了积极互动、热烈探讨的良好氛围。大家期待以后能进一步推进相关学术研究,开展更多思想交流活动,加强交流,相互借鉴,共同进步。
 
\
会议圆满结束合影留念 
 
(尚道社会研究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