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时政 > 正文

尚道周报:中美贸易战的关键不在于唱衰或唱盛中国(16期)

更新时间:2018-08-07 16:30:42  |  来源: 尚道社会研究所

近日,清华大学教授胡鞍钢因“中国全面超美论”被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质疑胡鞍钢的人认为其过于自信,“引起他国戒心”、“误国误民”,网上甚至还流传着清华部分校友的联名公开信,要求解除胡鞍钢的院长和教授职务。而声援胡鞍钢的一方则反对各种上纲上线的批判以及人身攻击的行为。
 
据了解,胡鞍钢的“中国全面超美论”发表于2017年,其主要内容是:中国在经济实力(2013年)科技实力(2015年)、综合国力(2012年)上已经完成对美国的超越。到2016年,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分别相当于美国的1.15倍、1.31倍和1.36倍,居世界第一。“中国全面超美论”在当时公布后曾引起过一番争议。这次,在中美贸易战陷入焦灼之际,该说法又被翻了出来并招致了大量的批评。

 
 

从驳斥胡鞍钢的观点来看,一种是从学术旨趣、方向上对其进行价值和道德层面的评价。他们认为胡鞍钢存在学术投机和学术谄媚的现象,属于为迎合社会情绪而定向获取结论的学术不端行为。例如,《新京报》刊登的一篇评清华校友呼吁解聘胡鞍钢的文章,就提到浮夸的学风问题值得认真对待,“公立大学的学者在学术研究中若是刻意哗众取宠,迎合一段时期的社会情绪,不仅败坏学风,也对社会风气形成一个不良的示范”。此外,朋友圈大量转发的“人人都是胡鞍钢,关于目的导向的有限辨析”一文提到,胡鞍钢所坚持的“国家能力”方法论,是一种试图与权力联姻的努力,其仍然属于早就被西方摒弃的重商主义经济学范畴。
 

第二种则从当下的中国对外关系现状出发,认为胡鞍钢的结论显得盲目自信,引发了美国舆论界甚至政要人士对中国实力的高估,最终将中美关系带进了沟里。例如网上流传一篇“三个厉害的专家将中美关系带进了沟里”,就以中兴危机事件说明胡鞍钢对中美的实力对比存在误判。网友吴苏等进一步指出,胡鞍钢的结论导致了美国政要对中国实力的高估。由于其身份上的“显赫”,美国主流媒体如《纽约时报》和学术机构、智库等对其观点的采用,为对华鹰派围剿中国提供了证据。
 
第三种争论则认为胡鞍钢本人身为国家高端智库的负责人,又是清华大学的文科资深教授,其研究成果上存在严重谬误,与其身份“名不副实”,不仅浪费了纳税人的钱,也败坏了清华大学的名声。因此,胡鞍钢本人要为此承担责任,并辞去相关职务。网上流传的清华部分校友联名上书正是例证。
 

另一方面,网络上也不乏为胡鞍钢辩护的声音。一种是集中在对言论自由的讨论方面。例如,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梅新育认为,对综合国力比较分析这类学术课题,胡有言论自由之权利,不应因言“获罪”而被砸掉饭碗。况且,上世纪90年代,他和王绍光合作的《中国国家能力报告》为推动中国分税制改革、重建中国财政发挥了重要推动作用。被称为民间左派人士的郭松民也于近日发表“胡鞍钢‘罪’在何处?”一文进行声援。在郭松民看来,作为一位学者,胡鞍钢有权发表自己的学术观点与研究成果,如果认为胡鞍钢的观点是错误的,完全可以写文章与胡鞍钢商榷、甚至反驳。但不应借机对胡鞍钢大肆进行人身攻击。
 
第二种辩护的声音则直接认为胡鞍钢本人的研究成果并没有问题,大多数人只是对胡的研究结论不认同,却没有关注他具体的文章。例如,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研究员陈平认为,胡鞍钢的中国国情分析,有自己构造的体系。清华署名的校友,可以提出和胡鞍钢竞争的体系,百家争鸣。他还指出,中美贸易战的升级并不是几个学者高估中国实力就能左右的。
 
还有一种观点称胡鞍钢本人是独立学者,其学术研究和态度是一以贯之的。即便他的研究方法存在问题,也不至于要承担被免职的责任。根据网上流传的原上海社科院副院长黄仁伟的评论,最早把中国定为最大经济体的恰恰是美国的兰德公司和英国的IISS,他们在1995年就用购买力平价把中国定为超过美国的第一大经济体,国际战略界只是把它当作一种观点而且是有远见的预测而已。胡鞍钢不应因过去的演讲或研究成果而被视为祸国殃民的罪人。中国人民大学的王义桅教授则直接表达“唱衰与唱盛,待遇咋如此迥异?唱衰者博得了爱国、理性的名声;唱盛者随时要为问题负责”,以此对胡鞍钢近日来的遭遇表示同情。
 
可以看出,任何一个舆论事件都会形成不同的声音。即便是这次批评的声音占据主流之时,也不乏有对胡鞍钢的同情或支持者。当前,关于胡鞍钢的话题还在持续,人们通过对其观点的讨论也将使问题进一步明晰。同时,胡鞍钢的学术水平如何以及是否符合清华大学的相关聘用标准,相信清华大学相关审查部门也会给予公允的判断。
 
但显然这些都还不是问题的关键,因为中美贸易战已成既定的事实,无论胡鞍钢的研究结论错到多么离谱,学术界和舆论界总会形成不同的看法。而无论是哪一方,大家可能都认为自己观点和立场才是真正为国家着想。若撇开这种争议,在中美贸易战仍在持续的当下,在中国外部环境发生明显变化的时刻,“胡鞍钢事件”背后还折射出哪些方面值得我们反思?或者说我们需要思考中国的舆论界到底应秉持一个什么样的宣传态度才最符合中国的国家利益?
 
 
 
 
观察发现,从中美贸易战以来,国内舆论界很少去关注和研究如何针对美国对华政策进行战略或战术上的防御、如何为自身规避风险这样的话题,而更倾向于把问题停留在“谁赢了,谁输了”这类内容方面。无论是胡鞍钢事件,还是前段时间引热议的《科技日报》总编刘亚东斥浮躁的“中国第一”,这些都反映出当前舆论界争议的焦点在于“中国是否强大”的问题。乐观的一方的往往在主流舆论上发表大量类似于“中国超越美国”、“中国赢了”等观点,而偏悲观的一方则更多传播“中国会输”这种相反的看法,其言论激进程度往往取决于官方的容忍度。
 
在这种局面下,中美贸易战的核心问题被掩盖,而中国的实力是否被夸大,或是被宣传的还不够就成为了各方争议的焦点。然而事实证明,中美两方经济的成功或失败从来不会因为外界的“唱衰”或“唱盛”而产生根本性变化。例如,从1989年以后,断言“中国崩溃”的预言就一直存在,但中国至今仍毫无崩溃迹象,反而是愈发强大。同样的道理,美国也没有因为外界的“唱衰”而受到根本影响,其在科技、教育、管理等方面仍然值得中国学习。
 
换言之,中国过去几十年的成功不是靠“唱出来”的,中国现在遇到一些新问题也不会因为一些不同声音的存在而迈不开步调。习总书记多次说道,“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中国的发展成就,是中国人民几十年含辛茹苦、流血流汗干出来的”。实干精神才是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最为宝贵的一笔财富。因此,当中国与其他国家存在分歧的时刻,中国需要的不只是舆论上“中国赢了”这样的话语,最根本地还需要不断地深化改革,坚持对外开放,在潜移默化中给全民以信心和共识。唯有实干,中国才能在不断地学习中补足短板,实现真正的全面超越。
 

相关搜索:中美贸易战胡鞍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