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时政 > 正文

俞可平谈中国治理改革: 社会公平正义是重中之重

更新时间:2015-11-23 16:54:30  |  来源: 联合早报

西方世界对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成就充满争议,典型的看法认为中国政改有限,但中国舆论却认为,中国包括政治领域在内的各领域都取得了明显的成就,其关键在于中国采用的是治理的视角,而不是沿用多党制、直选、三权分立来评判政治发展。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院长、中共中央编译局原副局长俞可平教授昨天在《联合早报》与南洋理工大学南洋公共管理研究生院联合主办的“善治中国”专题论坛上,就以上述立场与治理的视角,评价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取得的政治成就。

他阐明,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一项整体的社会变迁工程,整个中国的政治生活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这些改革,更多是发生在治理领域。

他一一列举,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进行了四类改革——政治改革、行政改革、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

再分类细看,在上述每一类改革中,都有不同的具体内容与案例,例如在政治改革与行政改革方面,俞可平指出,中国已经推进党内民主、人民民主、协商民主、立法改革、司法改革、决策机制、干部人事制度、社会监督;透明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廉洁政府、电子政府、效益政府、专业政府、减少管制。具体案例如听证制度、民主恳谈、公共参与等。

概括30多年的中国改革路线,俞可平指出,简单而言就是从一元制到多元制,从过去的党和政府“一家制”,增加了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社区组织,实现了治理主题多元化。

其次,中国的治理也从高度集权到分权——国家向社会分权、政府向企业分权,中央向地方分权。再者,中国的改革路线,也包括从人治到法治;从管制政府到服务政府,从中共党内民主到中国社会民主。

他概括说,中国采取的是基于路径依赖的增量改革,“不搞休克疗法”,在治理结构上以党组织为主导,更加重视协商民主和决策民主,并试图将选举与推举结合,法治和德治结合,以善治为目标。

不过,他也坦言,中国在治理方面存在的问题还是“相当的多”。首先,在治理的最基本制度方面——选举、协商、监督等基本制度,中国还不够健全,公共权力尚未得到有效制约,公民参与的渠道不够通畅。

其他的问题,包括公共利益部门化严重、官僚腐败与特权尽管得到有效遏制,却依然相当严重,政府公共服务相对不足,动态稳定机制尚未完全建立,政治透明度还相对较低,行政成本过高,人治情况仍相当严重,社会组织与公民社会发育不健全,主要公共权力机关之间的关系不够协调。

针对动态稳定,俞可平解释说:“国家的长治久安需要靠动态稳定,以疏为主,但中国的维稳在许多部门、许多地方还是以堵为准,成本非常高。”

对于中共总书记习近平治下,“新常态”中的治理改革,俞可平指出,这包括加大反腐力度,重新回归中共某些政治传统(如重回群众路线),强调治理现代化,依法治国,政治规矩与政治纪律,重点推进协商民主。

他也预见,未来几年中国在治理改革上,首先是要更加重视社会公平正义,减少社会不公,是为“重中之重”。

他警告,中国社会公平正义的挑战非常严峻,包括收入分配、教育、司法、健康、环境的不公等等。

此外,在制度领域里,他也预见中共与中国政府,将重点推进改善公共服务,鼓励政府创新,加快推进法治中国,强调政治纪律与规矩,推动协商民主,惩处腐败官员与加强社会治理创新。

  (本文来源:联合早报)

相关搜索:俞可平中国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