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国际资讯 > 正文

“让拜登做拜登”不是解决办法,而是问题所在

更新时间:2022-06-27 10:22:28  |  来源: 尚道社会研究所

在你上任18个月的时候,当他们在写关于你总统任期时“哪里出了问题”的文章时,这从来都不是一个好迹象。

 

拜登身边的人一直在向记者们表达他们的不满——以及总统的不满——这一系列的报道只有当总统在民意调查中支持率低于40%时才会发表出来。

 

上周,美国全国广播公司新闻频道(NBC News)一篇备受争议的报道,标题是“拜登的白宫漂流”。本周早些时候,POLITICO一篇类似的内幕文章的标题指出,拜登“对自己的地位现在比特朗普还差感到愤怒”。

 

一个常见的主题是,拜登或他身边的人认为他应该多出去走走,拜登的一位密友说,白宫需要“让拜登成为拜登”。

 

然而,这不是一个非常可信的计划,拜登通过误读政治时刻和自己的能力,从对自己的总统任期过分自信。

 

现在看来,显而易见的是,如果拜登尝试做一个循序渐进、稳扎稳打的总统,对美国和拜登本人都有好处。相反,他在2020年大选过程中莫名其妙地认定,他就是这个国家期待已久的革命人物。他的手一点也不稳。

 

每个总统都有自己的理论。奥巴马认为,美国的分歧并不像看上去那么严重,他作为一个聪明而有天赋的沟通者,可以说服这个国家摆脱分歧,或者绕过分歧。

 

我们都知道,这并没有成功。唐纳德·特朗普相信所有的事情都是被那些愚蠢的人搞砸的,而他,一个有商业技巧的局外人,可以把它纠正过来。特朗普实现了一些重要的、长期的保守派目标,但他的总统任期最终结束于他自己制造的混乱。

 

拜登之所以获胜,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不是特朗普,但他认为美国正处于一种类似大萧条的状态,需要一个罗斯福式的转型领导人的帮助,而这个人就是他。

 

2020年10月,富兰克林·福尔(Franklin Foer)在《大西洋月刊》(the Atlantic)的一篇文章中写道,拜登在自家地下室进行竞选活动时,开始迷恋改变国家的宏伟愿景。当时,这篇文章还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

 

“拜登担任总统的之所以如此有希望,”福尔写道,“并不仅仅是因为他会雄心勃勃地部署政府,而是因为他会在扩大政府规模的政治活动中殚心苦虑;他会担心市场,并试图先发制人,避免反弹。在公众对制度失去信心的时候,他有建立这种信任的经验。”

 

是的,拜登试图采取大行动,但他没有得到国会多数的支持,他有罗斯福式的议程,但他缺乏灵活性和技巧来做出正确的重大决定或推动公众舆论。

 

左翼对拜登的乐观情绪在2021年初爆发,当时他通过了一项1.9万亿美元的新冠肺炎救助法案,结果证明这是一个严重的误判。这是上一场战争的经典案例——因为中左翼的共识是,奥巴马在金融危机之后的刺激法案规模太小,拜登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然而,拉里·萨默斯(Larry Summers)和财政部长珍妮特·耶伦(Janet Yellen)警告说,美国经济可能会被过度刺激,但拜登没有理会,而且花钱太多。

 

当通货膨胀上升时,拜登不予理会,并希望再通过数万亿美元的法案。

 

与此同时,在其他一些思维过于刻板、影响重大的例子中,拜登不顾将军们的警告,撤出了阿富汗,并逆转了特朗普的许多边境控制政策。

 

这两项举措都造成了他上任时从未出现过的危机,并削弱了人们对拜登能力和可靠性的信心。

 

现在,总统周围的一些人对这一切的答案是释放拜登,让他为他所取得的成就辩护。但即使是罗斯福和罗纳德·里根(Ronald Reagan)联合执政,也很难说服人们接受目前8.3%的通货膨胀率、不断下降的工资水平以及第一季度负1.5%的GDP增长。更不用说,拜登不是这两个人。

 

的确,他具有竞选游说的能力和老派政客相互支持的魅力。

 

至于拜登就是拜登,当然,真实性总是很重要。然而,白宫的各种迹象表明拜登本人是有缺陷的。每当拜登站在台上,即使是念提词器上的演讲稿,也有失言的可能,这是一个国际事件式的失言,会在国际上引起反响。

 

NBC新闻报道说,拜登对他的工作人员很生气,因为他们经常清理他的声明。人们想知道他们应该在他的头脑中做什么?给人留下这样的印象:美国寻求改变俄罗斯的政权,并致力于在台湾问题上与中国作战?如果拜登想把这些立场纳入美国的政策,他有能力这样做。但相反,他支持清理行动,因为它们是适当和必要的。

 

白宫试图摆脱当前混乱局面的另一种方法更合乎常理,也不那么复杂——攻击共和党人。但是,试图把佛罗里达州参议员里克·斯科特(Rick Scott)的政策议程草案中的一个要点做成一件大事,就像白宫几周以来尝试的那样,永远不会奏效。白宫想要恢复与特朗普竞争的优势,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拜登现在是坐在椭圆形办公室。但特朗普没有出现在选票上;以及一些与特朗普无关的事件,比如婴儿配方奶粉短缺,现在却占据了新闻头条。

 

 

本文转自:POLI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