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国际资讯 > 正文

尚道编译第2期|黑天鹅vs 红天鹅:外国学者谈中国崛起的关键

更新时间:2020-06-05 11:29:47  |  来源: 尚道战略研究

《红天鹅:非正统的政策如何促进了中国的崛起》这本书的作者认为,中国经历了非常特殊的发展轨迹,这对传统的政治变革学说提出了根本性的挑战。一些学者将这种挑战称为 “黑天鹅”。但作者韩博天将其称之为“红天鹅”(red Swan)。中国的政治进程和治理方式,毫无疑问是独一无二的。因此我们需要反思传统的政治学说。
 
传统的政治学理论认为,共产主义国家一旦采取市场化,那么最终将会导致政治自由化、民主化。然而,也有一些学者有不同的看法,事情并不是那么简单。Andrew Nathan在《威权弹性》一文中指出,中国的政治体系是富有弹性的,不可能从根本上发生改变。Thomas Carothers在《转型范式的终结》一文中警告说,大多数威权国家都不会顺利地转变成为自由制度/民主制度,相反它们往往会陷入剧痛。韩博天在上述讨论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观点,他引入“等级制度下的试验”这个概念来论述中国共产党的国家弹性。
 
这一概念的意思是:中国发生的许多变化都是地方试验的结果,如果试验成功,往往会在全国范围内实施。这并不是毛泽东死后才发明的,事实上,早在毛泽东领导游击战的时候,中共就采用这种办法来制定政策。韩博天指出,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时期(1927-1949 年)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早期,都曾经采用“地方试验”。他修正了传统的学术观点。在他看来,“政策试验”可以追溯到革命时期,它并不是邓小平和其他改革派的发明。
、 
 
\

本书作者韩博天强调,试验是在等级制度下进行的。成功的地方改革试验,只有引起有权势的领导人的注意才会成功。首先,试验要获得地方领导人的支持,但要使地方试验成为国家模式,获得中央领导人的支持是至关重要的。中国成功改革的秘诀在于,在坚持中央等级制度的同时,能够保持地方的灵活性和试验性。中国的这种“等级下的试验”类似于有些国家的所谓“分散式威权主义”。但二者也有不同。前者体现为一种逐渐展开的动态过程,而后者往往是静止的、缺乏流动性的。简而言之,在中国这种“等级下的试验”模式中,有一个具体特色的政治决策圈子,这是中国得以成为“适应性威权主义”的关键,也是中国的发展成绩让人感到意外的原因。
 
和中国相比,苏东的官僚制度缺乏适应性的。根本上,成功的秘诀在于中共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历史经验。那时,中国共产党控制着非常分散、而且不是连在一起的地区。所以,当它尝试像土地改革这样的事情时,是通过试验和分散的方式进行的。这与苏东有着根本的不同。
 
这本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由四章组成,概述了中国政策过程的试验层面。第五章、第六章则从中央政府的角度来看政策制定的过程。韩博天的观点与很多人的观点相反,他认为“计划经济”并没有消亡。事实上,计划体系仍然是经济发展的驱动力之一,并且塑造了各级政府之间的关系。在这两章中,作者展示了很多细节,探讨了五年计划的制定,以及为什么直到现在五年计划依然是中国经济决策过程的宏观指导方针。
 
韩博天对中文材料非常熟悉。他指出,发改委和其他规划机构正在不断制定未来计划的大纲和草案,并对当前计划进行评估。对干部的考核是根据他们能否很好地完成计划目标来进行的。很多人在研究中国政策过程的时候,忽略了计划的关键作用。计划在中国远远超出一个政策文本或一个封闭的政策过程,而是中央和地方多层次、多主体之间通过各种互动模式。计划依附行政层级体系运行,但决定其效率的却是党的干部考核制度。这个特点使中国与其他东亚发展型国家有了本质区别。
 
作者认为,中共之所以成功,第一是中共成功地制定了长期的政治目标,比如工业或技术的现代化,或基础设施规划。这个制度可以把资源集中到优先领域上。另一个关键因素就是试验。中国的官僚体制非常灵活,但西方人对此缺乏重视。这种灵活性已被经济特区的试点项目所证实,也被地方上的试验所证实,比如住房改革和国有企业破产。
 
这本书是对中国非正统决策的有趣分析。中国犹如一只突然出现的“红天鹅”,对政治学研究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作者跳出传统的制度分析框架,从政策制定视角对中国经济腾飞过程中的决策机制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同时提出了中国适应性治理的总体框架与核心要素。改革发展成为中央领导与人民大众相结合的伟大实践,中国也因此获得了适应变化多端的经济、技术和国际环境的能力,这正是中国国家治理和决策过程的独特性。此书为我们认识和总结中国发展经验打开了一扇崭新的窗户。

Red Swan: How Unorthodox Policy Making Facilitated China’s Rise这本书已经于2018年由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为韩博天(Sebastian Heilmann)。本书作者之前曾经发表相关文章数篇。

 
本书评编译自《中国季刊》期刊:doi:10.1017/S0305741019000109
 

相关搜索:中国崛起